三维技术使景观“一触即得” 现代科技手段日新月异,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多种选择。如在将实物景观数字化、图像化方面,目前已经从平面的二维技术发展到立体的三维技术、虚拟现实(VR,Virtual Reality)技术等。二维技术虽然能很好地记录和展示实景瞬间的状态,但其提供的信息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科研以及对大众展示的需求。相较于二维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能更好地处理和存储多方位的信息,呈现实物景观立体的状态,多方位的测量数据也可以“一触即得”,实景展示直观方便。 三维可视化技术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经日趋成熟。近年来,更是将三维数据建模运用到该项技术中,通过“点云”的形式快速大量地获取三维信息,建立准确的数据模型,实现可视化技术的数字化。而VR技术则借助计算机和传感技术为大众提供了一种人机交互的虚拟现实的展示应用方式。这些技术目前已经广泛应用到城市规划、房地产、室内设计、交通、军事、医疗、地理、航空航天等领域。 近年来,科技与文化融合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业态,在文物考古领域也有大量的应用实践。三维可视化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在考古田野调查和发掘、数据库建设、大遗址保护、三维古人容貌复原等方面,不仅客观全面地记录了考古过程中的翔实资料,更为后面的研究工作提供了直观的数据和现场感。在大遗址保护中,利用可视化技术生成遗址保护区域的大比例图像,方便了遗址保护的规划进程。 VR技术在国内外文物展示方面也有相当多的应用,如埃及金字塔网上体验中心就运用了全景虚拟技术和三维虚拟技术,IBM也正在运用VR技术对北京故宫进行整个数字虚拟展示,一些博物馆在进行展览陈设时也使用VR技术再现器物出土的现场。目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也正在摸索利用VR技术,来提供参观石窟寺、墓葬等遗址的更为人机互动的展示方式。这些技术不仅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很多便利,同时也为科研成果的展示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手段,使得考古学界一些晦涩难懂的概念和知识更容易为大众了解,从而实现学术成果的有效转化和传播。 一直以来,烽燧遗址的展示利用都比较困难,因为它们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大多位于比较偏远的戈壁,游人难以抵达。三维可视化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以详细记录,并且真实还原每一处烽燧遗址的手段,不用到现场就可以全方位看到烽燧遗址及其分布等信息。利用VR技术,让大众体验一个动态的烽燧系统,在人机互动中,体验和认识侦察天田、登上烽燧、燃起烽火、烽火受付传递等边塞系统的运行环节。这无疑是一种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的直观而有效的传播方式,同时将学术界有关烽燧的科研成果进行了充分转化,使考古遗址和相关科研成果“活”了起来。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