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纾、《译林》与林孝恂一家 阿英已经注意到,林纾的《〈译林〉叙》为《畏庐文集》所未收,可见林纾与《译林》的关系以及《译林》本身的详情长期为学者所不知。事实上,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林纾研究资料》一书就只字不及《译林》杂志。前几年出版的《林纾年谱长编》则对于《译林》的创刊经过有所考述,但在参考文献中亦未列入《译林》,想来写作《长编》当时亦未得见《译林》原件。林纾本人不识外文,所以他在《译林》只担负所谓“监译”的责任,不过推测他应该也对学生的译文起了润饰作用。更重要的是他支持他的学生们从事此项工作,因他本人一直对翻译工作极感兴趣,也已经以翻译《茶花女遗事》而得大名,有资望担任监译的重任。 《译林》社的形成颇有些故事性,其中有一点可以拈出,即从监译到译者群与支持者不少是旅居浙江的福建人。除监译是侯官林纾外,《译林》第一期刊登的“译员经理诸君姓名”中有侯官林獬,侯官林志昭,闽县林长民,“赞成诸君姓名”中有侯官林志恂。侯官与闽县是福州府的两个附郭县,实际上这些人都是福州同乡。再往前回溯,林纾之所以来杭州,是与林獬(即著名报人林白水)一同接受杭州知府林启的办学邀请,而林启也是侯官人。林纾到杭州后,协助举办三所新学堂,即养正书塾、东城讲舍与蚕学馆,并在东城讲舍讲学前后三年。与此同时,林启与其属下兼同乡——海宁州知州林孝恂又请林纾与林獬在家塾中为他们的子弟讲学,这些子弟中有后来相当著名的林长民、肇民、尹民与觉民从兄弟四人(林长民为林孝恂之子,但为今人所熟知的身份则是林徽因之父)。 这个家塾分东西二斋,林纾课东斋,授古文辞赋;林獬主西斋,讲时务经世之学。这是在大变革洪流中官宦家庭的一种应对方式,希望子弟能够中西兼通,左右逢源。《译林》从第七期起由银洞桥移至万安桥小营巷口林氏家塾内,可见《译林》与林氏一家关系甚深。林长民为《译林》社的中坚,这从林纾《叙》提及《译林》社诸青年后生中,仅林长民一人具全名就可看出。林后来曾到早稻田大学留学,在段祺瑞政府里任过司法总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