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历史名人 >

傅斯年历史理论思想之现代哲学前提考释(5)

http://www.newdu.com 2017-10-09 《史学理论研究》 卓立 参加讨论

    五、作为现代意义的历史理论家的傅斯年
    被当成“反历史理论”旗手的傅斯年,其实是一位极爱哲学也极富哲学天赋的人,他不但懂科学,而且懂的是前沿的科学;他不但懂哲学,而且能深入最重要的哲学问题。傅斯年从来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反对过历史理论,而仅仅是反对那种结论在实证之前的近代理性主义意义上的历史理论,而他本人在《旨趣》阶段以及史学研究实践中奉行的,则是现代科学演绎主义意义上的历史理论。
    只有把傅斯年置于现代思想序列中,突破常识中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西方近代的主客二元论思想,(81)才可能圆满回答傅斯年“史学只是史料学”主张与其作为理论家这一角色的冲突。他与历史唯物主义之间与其说是“史料派”与“史观派”的对立,毋宁说是两种不同的历史理论路线的对立。历史学界或者说绝大多数的历史学家(包括当年傅斯年的门生们)秉持的是常识中的世界观念,它与近代科学的牛顿时空观结合,实际上是一种西方近代哲学的基本观念。我们在常识中仍然延续着亚里士多德式的“质料与形式”二元论,世界对于我们就是时空这个容器中一群事物的总和,而每个事物都是材料加以形式的结果。于是所谓历史学也就相当于一个“东西”的制作,以上帝造人说类比,史料就是“原料”,好比泥土;史观/理论就是“形式”,好比上帝自己的样子。我们对史料/理论、质料/形式、客体/主体这三组二元论都深信不疑,它们也的确与我们的常识相符,这三组二元论不仅构成历史学界的普遍观念,也成为当前解释傅斯年历史思想的主流范式。在这三组二元论中,史料/质料/客体这三者是相对应的,傅斯年的“史学只是史料学”也就成为一种“客观主义史学”的代表言论。在这种非此即彼的“史料/理论”二元观下,结合西方近代理性主义的归纳观念,便将科学理论视为对实证材料的归纳结果,也就在操作步骤上区分了搜集材料与“抽取公例”两个步骤。(82)傅斯年就成了与“史观派”对立的“史料派”,“史学只是史料学”就成了与历史理论研究对立的主张。
    由于傅斯年进入历史舞台的五四运动时期距今已近百年,其去世迄今也逾半个世纪,人们容易想当然地以为自己比他“进化”得更先进,甚至比他领先一个时代。不可忽略的是,中西方“近代”/“现代”这对术语划分标准的不同也助长了这一理解。中国大陆地区把1949年前称为近代,而对于西方思想发展而言,近代/现代的划分点是法国大革命时期。也就是说,傅斯年这样的五四干将(尤其是他这种早年便留学欧美的),其在世界范围的思想序列中其实已经处于和我们一样的现代,而不是“近代”。正是这个出入导致多数史学研究者将傅斯年的思想置于兰克等西方近代思想序列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不少当代历史主义者拿着柯林伍德式的观点反驳傅斯年,(83)以为“历史研究不能排除历史学家的主观性”这样的思想是傅斯年所不知道的先进的现代思想。实际上,这类历史主义思想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就已经涌入中国成为老生常谈。确切地说,历史主义思想的前期发源于西方近代(仍基于主客二元论框架),到了五四时期已经是过时的思想,历史主义思想的后期(经历现象学运动转型后)则属于现代序列,但它的要旨已经超越了“历史研究不能排除历史学家的主观性”。
    《旨趣》之“史学只是史料学”因而并不是极端的客观主义立场,而是一种整体主义(演绎主义)的立场,它是尽可能扩大整体知识系统中的证据(史料)密度来确保整个知识系统的有效性,进而要求史语所这样的机构必须仅致力于“史料”这种具有积累性的适合集体从事的工作。李济(史语所时期傅斯年的最重要合作者)便说:“我不相信他对于什么物质文化、什么精神文化这一类的名词,像现在一般人的利用法,有任何同意。他对学术的见解,因他受过很多年的心理学的训练,他认为思与心,物质与精神,是分不开的。”(84)傅斯年的思想根本上是超越了主客二元对立的现代科学/哲学思想,如果非要讨论这个问题,那么与其说他是客观主义者,毋宁说在他的思想中,主体始终居于更重要的位置。
    我们现在可以说,“史观派”之所以会攻击傅斯年的史料学主张是局限于材料整理工作而不是真正的科学,是因为他们理解的科学还只是几百年前近代科学的“归纳真理”,而不知道傅斯年是通过清除近代理性主义来重新提出史料观,他试图走向的是语境主义意义上的新的科学主义。罗志田之所以把傅斯年称为新宋学,正是察觉到了傅斯年与“唯史料论”之间的明显差异,但他却没有发现科学主义的疏通与宋学的疏通之间的根本差异。而桑兵之附和陈以爱关于史语所治史理念与国学门之间具备相通之处的论点,(85)认为傅斯年的史料观与顾颉刚《一九二六年始刊词》思想“并无二致”,并无真正学术创新,(86)是因为他没有察觉顾颉刚等人还是在“求其是”,骨子里是近代科学的理性主义范式,而傅斯年强调史料工作的前提则是对理性主义的否定,其依据是现代科学的整体知识理论。这些误解都是由于对现代科学理念的认识不足,从而无法把握傅斯年史料观的底层其实是一种现代的历史理论思想。傅斯年思想中始终包含着主体的层面,而他批判的是近代理性主义的历史理论,其历史思想则包含了现代哲学前提下的历史理论主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