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关于甲午陆战研究中几个问题的辨析(6)

http://www.newdu.com 2017-10-16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 邱涛 参加讨论

    三、徐邦道是否有退敌的近代军事才能和底气
    甲午战争的战火烧到中国境内后,清军的陆路战守,一般都会涉及徐邦道这位清军将领。目前学界对徐邦道在战争中的表现和评价,主流观点是正面肯定,但有不同意见。这些意见分歧的观点各有其道理和渊源,在具体史事上也各有史料依据,但也各有欠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有必要具体考察徐邦道这样的“重要”军事将领,有没有应对近代战争、扭转战局的军事素养、才能和底气(32)。
    应对近代战争,对近代武器的掌握程度当然是一个关键。那么,徐邦道是否具备精熟近代武器装备的军事素养呢?
    甲午战争中,徐邦道是最早抱怨外洋军火质量不高的将领之一,光绪二十年(1894)十一月二十三日,他致电盛宣怀称:“各局转运解来毛瑟、哈乞开斯子,两头均有黄蜡,又有外国厚纸四层閈阂,甚有洋铁閈阂,每打不霍铅头焊处,复有纹如螺丝,纵放出,亦无能远。恐是外人买通工匠作弊之事。”(33)但正是这一电文,显示出作为一级军事主官的徐邦道,对近代武器装备实在外行。当时国际军工界普遍用油脂渗泡晾干的厚纸张,用来包裹成型发射药和弹丸,装入枪膛前需咬掉子弹后包裹的牛皮纸,以露出底火,71式毛瑟枪就是使用这种子弹。这就是说,实际上纸壳包装仅仅是子弹包装的一种方式,与枪弹质量无关(34)。果然,第二天盛宣怀回电称:“子弹用蜡纸,廷一说是外国造法,并无弊。”(35)
    根据李鸿章向清廷的报告,天津机器局的一项任务是专造洋火铜帽及各项子弹,枪子一项,该局至少生产毛瑟、哈乞开斯和云者士得三种,徐邦道抱怨的纸壳毛瑟、哈乞开斯子弹,津局均有制造。另外,天津机器局制造的弹药、火药、铜帽、拉火等零件,一个重要的分配渠道就是直隶省淮练各营。徐邦道在光绪六年(1880)后出任正定总兵,调驻天津军粮城,属于淮系铭军系统的徐邦道部领到的枪弹产品,便是天津机器局所造。至甲午战争时,徐邦道部下使用纸壳子弹长达14年之久,按理,即便徐邦道自己未使用过这种子弹,至少应当了解其部下所用的武器弹药吧,为何身临战阵见到纸壳子弹反而不知为何物?当然,徐邦道的电文中还道出,他的属下临阵仍不能熟练使用这种枪弹。即便抛开其近代军事素养问题不论,徐邦道竟连自己所统部队的武器装备都不熟悉,也不能有效督促辖下官兵训练并熟练使用这种枪弹,能说得上是一名合格的、值得信赖的指挥官吗?
    这也涉及学界历来就有的列强各国在华兜售军火,各军火商以次充好、外购军火质量差的疑问。当时,清政府外购军火有一套颇为严密的程序,每批进口军火需要经过相关驻外公使、港口检验局、南北洋大臣的三重严格检查,方能过关。订购军火时必有成文合同,数量、型号、质量是否与所订相同,与合同一查对便知。且晚清时期列强在华兜售军火,竞争激烈,各军火商一般不会冒着失去中国市场的风险,以次充好。甲午战争即将结束时,在前线督战的刘坤一称,据各统领面禀,小口径快枪子弹每箱上层尚佳,用至下层往往有不合膛或药力不足的问题。但小口径快枪子弹亦有国产,经刘坤一等派人“逐箱抽验”,并非外购子弹的质量问题(36)。光绪二十年十一月八日,清军将领宋庆致电盛宣怀称:“前领子弹半多不响,即响亦不及远。拆验药已成灰,想系陈久坏变,误事。请另拨外洋新子弹,速解。”宋庆说得很清楚,子弹变质不是质量不佳,而是长期不用又保管不善的结果,这个“陈久”的时限,如盛宣怀所说长达二十年之久,“所存系二十年前旧物,恐有不响之弊”(37)。这些都表明,外购军火质量基本是有保障的,而清朝大员们却限于近代军事知识,在购货考察和验收时会犯一些低级错误。即便被视为晚清外购军火权威的盛宣怀,也不例外。光绪二十年九月十五日,盛宣怀称,信义洋行现有“格拉后膛步枪一万枝,机簧与毛瑟同,可用毛瑟子”,而且这种枪中国自能造子(38)。实际上,法国造格拉斯式后膛步枪与毛瑟枪机簧构造完全不同,子弹更不能互用,只是表面相似而已。鉴于清朝官员缺乏近代军事知识,卖方和海关代表金登干在报告一批奥国兵工厂保存完好的枪械和子弹即将由欧洲启程时,特别提到“到达中国交货时,应请公正可靠的欧洲检验员开箱抽验后在场移交,以免有人捣鬼当作陈旧军火看待”,甚至连“每一枝枪在使用前当然还要把上面的油弄干净”这类事情还要特别嘱咐。然而这批军火运抵上海时,仍被海关道检查、定性为“全系毫无价值不能应用之物”,难怪金登干会大呼冤枉。赫德对此的解释是:“那些没有沾到油水的官吏,自然不免有一番挑剔”(40)。虽然事情不一定如赫德和金登干所说的那样绝对,但港口检验局的检验员一方面由于工作态度、贪腐问题,另一方面则是受限于军事知识不足而存在过失,则是毫无疑问的。
    虽然晚清官员和将领中也有较为熟悉某些近代军械知识的,但毕竟是少数,徐邦道显然不属于这一行列。徐邦道因报告外洋子弹用纸壳包裹是低劣制品,而暴露出他在防御装备方面的素养低劣,还有旁证说明他绝非一时之误。清军在战时武器装备不足的情况下,不得不想方设法,以期解决这一问题。光绪二十年十一月中旬,徐邦道致电盛宣怀,称日军“身穿纸甲,小枪不能击透,惟惧抬枪”(40)。这封电报所言自相矛盾,纸甲怎可能无法击透?徐邦道不仅缺乏近代军事知识,连中国传统军事知识也知之甚少。纸甲,在古代文献《武经总要》、《明会要》、《武备志》中均有记载(41)。这件事情发生在他上报纸壳子弹事件的前几天,盛宣怀尚未看清此人的昏聩庸劣,还命徐邦道送一件“纸甲”到天津机器局,以便仿制。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戳穿荒唐之言的竟是徐邦道本人。他在给父亲的信里说得清楚:“纸甲,男曾试验数次,三百步外前后,枪均一齐穿透。男用四层洋铁皮,寸半厚高丽纸并乱头发做成,又试,七百步外穿不过,七百步内不行。而且如此笨重,兵勇穿在身上,连动作皆难,焉能临敌打仗?”(42)这是废话!马梯尼枪和黎意枪的有效射程都是300米左右,88式毛瑟枪的有效射程不超过400米,即便以保守的一步70厘米计算,700步即490米。清军只要穿上普通甲衣,超出射程的这些枪都无法击透,何需专门试造“纸甲”?
    由此可见,在甲午战争期间,徐邦道这样的军事将领并不具备应对近代战争的军事素养和才能,甚至称不上是一名合格的指挥官,期望他们能指挥军纪差、战斗力低下的清军赢得近代战争,实在太难!更何况腐败的清政府并没有持久作战、抵抗到底的决心。
    虽然晚清体制的腐朽,不能决定在这一体制下官员将领都会懒政腐化,但是,人的创新能力、眼界才能确实被束缚了。晚清统治集团从上到下,确实没有表现出富国强兵、统筹全局(包括应对近代战争)的能力,也没有进行体制改革的决心。当然,战争失败的责任首先是慈禧太后为首的掌权集团没有应对这场战争的战略能力,缺乏统筹各项战备物资供应的能力;而在战前就已负责清朝各军火局的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李秉衡、增祺、长顺、王文韶、吴大澂、岑毓英等一批封疆重臣,昧于世界军工发展的潮流大势,因循苟且,再加上西方列强的军事技术封锁,导致已经过三十多年发展的中国近代军工制造企业,生产能力极其低下,战略储备根本无法应对大规模近代战争的需要;战前和战时负责外购军火的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李秉衡、许景澄、盛宣怀等晚清近代化的体制内代表人物,近代军事知识极其有限,缺乏对战争的预见力,经费又捉襟见肘,不能有效外购和储备战略物资,以应战时之需。战争失败,这些人均难辞其咎。当然,前线的清军将领缺乏近代军事素养,甚至不具备一名称职将领的基本素质,有的缺乏军人保家卫国的责任感、畏敌怯战,也是导致战败的重要因素。虽然许多晚清官员、将领在对外战争中的表现,并没有过往所说的那么不堪,但确实也不具备应对近代战争的能力和见识,晚清体制的腐朽确实是造成历次对外战争失败的主因。
    本文使用的一些材料,承北京大学历史系陈肖寒同学提示,特此致谢!
    [收稿日期]2016-10-08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