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禄劝县扶贫项目实施历程:从需求导向的救济式扶贫到发展导向的综合式扶贫 在20多年的农村扶贫实践中,项目办根据项目村的实际情况以及项目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扶贫理念和策略,依次进行了“就事论事”(1992-1997年)、“就事论人”(1998-2004年)、“注重生计改善”(2005-2010年)、“负责任美好生活”(2011年以来)四个扶贫阶段,逐步经历了从以农民需求为导向、注重发挥村民在扶贫项目中的主体性作用,到以村民为中心、多元主体参与,以发展为导向和乡村价值为本的综合式扶贫的实施历程。 (一)以需求为导向的救济式扶贫实践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可以将贫困村村民的需求分为生存性需求、发展性需求和精神性需求三类。生存性需求即为满足最基本生活的物质性需求。发展性需求即为生理需求之上的安全需求,免受饥饿和疾病困扰、家庭生活稳定、未来生活有保障等需求。精神性需求是指希望获得情感、关爱、信任,尊重他人并获得他人尊重,能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和价值,过上美好生活等精神层面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 项目办开展的“以需求为导向的扶贫”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针对贫困村民在生产生活中的迫切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扶贫项目,即在尊重贫困村民意愿的基础上,解决其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生产生活问题。另一方面,结合贫困村的条件和资源,确定每个阶段所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性地实施扶贫项目,而且这些扶贫项目是有连续性和关联性的,以避免出现“好心办坏事”的情况。纵观禄劝县扶贫项目20多年的实施历程可以发现,以贫困村民需求为导向开展扶贫工作,是项目办扶贫工作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1.基于生存性需求开展扶贫项目,解决项目村村民生计发展问题 “贫困”首先表现为贫困对象的物质匮乏,不能够满足其维持基本的生活需要。因此,虽然项目办在不同阶段扶贫的侧重点不同,但是“发展生计”一直是其主要目标,始终围绕着技术培训、产业扶持、生计改善、农田水利等生计发展开展项目,以解决项目村村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等生存性需求。 从1992开始的“就事论事”阶段,项目办针对禄劝县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村生活条件差、生产技术落后、粮食产量和现金收入难以维持基本生活等贫困状况,通过投入大量资金,改善项目村水、电、路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通过新品种改良和种植养殖技术等培训,提高村民农业生产技能,有效地提高了粮食产量,增加了村民收入。1998年以后,项目办引入“参与式”理念,注重项目村村民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但是“发展生计”依然是扶贫项目的重点,一方面继续通过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改善项目村生产生活条件;另一方面通过生计系统分析,围绕生计发展,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并通过组织化和制度化平台改善项目村的生计系统,运用多种措施促进产业发展,提高村民收入水平。在2011年后的“就人论事”阶段,通过产业发展提高村民收入水平依然是项目村村民的美好愿望,也是项目办的关注重点之一。因此,在不同阶段,项目办始终将村民的生存性需求作为开展项目的基本导向和关注点。 2.基于发展性需求开展扶贫项目,满足项目村村民多元化发展需求 贫困不仅仅是物质资源的匮乏,更是发展和行动能力的缺失。因此,增强贫困群体的自我发展能力和行动能力也是扶贫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引入“参与式”理念后,项目办在项目实施中除了关注贫困村民物质层面的需求,也注重村民的能力培养,以及参与、健康、教育等多元化发展性需求的满足。 自1992年禄劝扶贫项目进入项目村开始,村民们在参与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就已经自觉地向技术指导人员学习建筑规划设计以及实际操作技术等。在“生计改善”阶段,村民不再单纯地依靠项目办的直接支持,而是在项目办的协助下注重提高获取外部资源的能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进入“就人论事”阶段后,项目村村民的能力培养成为项目办主要关注点,开展了一系列诸如科技培训、参与式规划等项目活动,培养村民的自我发展能力,满足村民参与村落事务的需求。同时,项目办还在项目村开展了注重妇女参与的社会性别项目、关爱妇女的医疗卫生项目,成立妇女发展基金和儿童助学基金等,培养妇女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提升妇女话语权,保障妇女生理健康以及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