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经济生态 >

鲁可荣:民族地区精准扶贫与乡村价值再造——基于云南省禄劝县扶贫项目的实践反思(6)

http://www.newdu.com 2017-10-20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 鲁可荣 DOKORA Ttev 参加讨论

    3.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为项目村提供政策、技术、金融等支持与服务
    为了消除项目村村民对外来扶贫资源的依赖性,项目办通过与政府部门和其他相关机构合作,提升项目村获取外部资源的能力。例如,工商部门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政策支持,农业局、畜牧局等部门为项目村提供种植和养殖的技术支持,住建局在水池、房屋等建筑规划设计方面给予相应的技术指导等,信用社等金融机构为项目村提供小额贷款等金融服务。
    4.项目办在扶贫实践中担当资助者和协助者
    项目办在扶贫实践中帮助村民发现问题、诊断问题,并与村民共同讨论需要实施的项目、协助村民进行项目规划。同时,根据项目需要,项目办积极给予村民必要的实物、技术和资金支持,协助村民组建项目管理组织,制定管理制度。此外,项目办还通过与政府相关部门及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帮助村民搭建获取外部资源的制度化平台。
    四、禄劝县扶贫项目对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启示及反思
    农村扶贫是对贫困村各种资源综合利用的过程,而且随着扶贫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村民生计发展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各种资源投入量和利用率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项目办在“就事论事”、“就事论人”以及“注重生计改善”扶贫阶段所投入的资源主要是村民生计发展所需要的资源,也就是具有生产功能的资源。这在村民基本生活没有得到保障、温饱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村民生计能力较为脆弱的发展阶段是有效且必需的。当村民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应对生计风险能力较强,生计脆弱性降低,村民开始追求美好的生活体验,希望过上“好日子”的情况下,这种单纯依靠生计发展资源投入的扶贫方式就难以满足村民新的需求了。因此,项目办在长期的扶贫实践中,除了通过技术、资金等外部资源的投入满足村民生产生活中的迫切需求,在以发展为导向的“负责任美好生活”的扶贫阶段,特别注重通过外部资源的输入激发村民自我发展意识,并发掘和整合村落内部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社会资源等各种资源,不断完善村民生计系统,有效地促进了贫困村民经济收入的提高以及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禄劝县扶贫项目对于当下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启示及反思:
    (一)精准扶贫要扎根乡村本土资源,瞄准贫困农民生产生活需求,因地制宜地开展扶贫工作
    尊重贫困村民意愿是精准扶贫的基本前提,但是应该警惕和引导贫困村民由于受到片面的城市化、工业化影响而产生的一些不符合乡村生产生活实际发展的欲望和需求。调查发现,由于受城市化和工业化浪潮的裹挟,禄劝县有些村民的愿望已经完全超出了他们的实际需要,也不适合地方性的生产生活需要。例如,有些村民认为,现在村里具有诸多生产生活功能的传统土房已经跟不上形势,不好看了,希望将房屋统一规划建成一排排的二层楼房。村民们这些愿望源自于他们在山外看到的一些由政府主导建设的“整村推进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清一色的小洋楼,房屋整体划一,外观十分漂亮,看起来特别有面子。然而,通过访谈这些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村民发现,村庄改造之后,村民的生活并没有预想的那样美好。收获的玉米、马铃薯等无法像以前那样放置在通风的二楼晾晒储藏,只好堆在阳台上,易霉烂生虫。苗族村民每到年底都有轮流杀年猪及喝酒聚会的习俗,现在封闭窄小的院子无法容纳村民们杀年猪时喝酒聚会。新建的厨房没有烧柴的大灶,只能用电磁炉,看起来非常干净方便,但是没法安放用来煮猪食的大锅。原来设计的水冲式马桶因为缺水而无法使用,导致卫生间臭气难闻。这些新房子只是“看上去很美”,但并不适合苗族村民的日常生产生活需要。
    因此,要做到精准扶贫,首先要精确瞄准扶贫对象的切实需要,实施适合贫困村民的发展能力,且能满足其生产生活实际需求的项目,从而因地制宜地开展精准扶贫实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