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西藏研究 >

心像·物像·绘像阿尼格冬与藏边社会地方历史的图像隐喻(2)

http://www.newdu.com 2017-10-20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 李菲 参加讨论

    (二)仪式与物像
    阿尼格冬发愿在每年战胜妖魔的日子重返人间,因此嘉绒人就在那天纪念他。这个隆重的纪念节日在嘉绒大部分地方叫“代汝”,理县一带叫“甲纳节”或“格尔东节”,丹巴地区则直接叫“嘉绒新年”[3]。各地过节的时间也不相同,有藏历九至十月间、阴历十月十三日、冬月(十一月)十三日、藏历虎月十三日以及十二月十三日、正月十三日等多种说法。就祭祀仪式而言,各地虽略有不同,但大抵包括以白色粉饰房屋外墙、制作“甲纳”⑤、在锅庄房内举行祭祀仪式等活动。其中制作、祭祀、分食“甲纳”是最为核心的仪式环节。
    众多文献资料与笔者的田野调查都表明,“甲纳”是嘉绒降魔英雄阿尼格冬尤为重要的仪式象征物,但各地甲纳的形制、数量等却存在差异。就笔者课题组在丹巴巴底邛山村所见,当地人要制作十余个甲纳,其中最大的一个有一尺多高,面部有简略的五官,头上有两个弯角,后背和前胸分别饰以用小面团代表的13张猪膘和13个油饼等,手臂和身体两侧再用细棍插上代表火钳、铁锤、钉耙等的装饰物。这个大甲纳代表阿尼格冬,其余多个小甲纳不到前者一半大,分别排列在其两侧。丹巴太平桥的上下宅龙则是在冬月十二晚上做甲烈。其中最大的阿尼格冬甲烈有二十厘米多高,头上顶着锅盖,现在说是包的帕子,露出两个角角,说是公羊角,背上还要用手捏出波浪形纹路代表长毛。其余则按家里男女老少人头数再做小甲烈若干围在它四周,一并放入簸箕中供祭。⑥另如党坝十一月十三日晚也要制作“阿美日各”神的长饽饽,饽饽上顶做双角,其数目则依家中男子人数而定。小金藏族冬月十二、十三日晚家家也以面按人头数做羊头面塑。还有的地方除了做阿尼格冬甲纳,也做其妃子的甲纳,做本家所有成员的小甲纳。⑦此外,各地均还要烧制阿尼格冬的坐骑和牛、马、羊、日、月、星甲纳,与阿尼格冬甲纳一起供奉。
    “代汝”这天,阿尼格冬以甲纳的物像形态再现于纪念仪式中,充满了象征意味:一尺多高的阿尼格冬甲纳从形制上区别于其他小甲烈,表现了他超乎寻常的巨人和大力士的身体特征;粗略的面部五官与头上的角、背上的纹路则代表了他介于人类/动物、常态/非常态之间的双重属性,并带有动物图腾崇拜的意味。在口头传说中,正是这种阈限身份赋予了他超凡的能力,使他可以自由穿越于村落内外的世俗空间与山林、神界的神圣空间。与此同时,阿尼格冬甲纳与家庭成员、家养牲畜和日月星甲纳安放于祭台,仪式性地重现了嘉绒人宇宙世界和日常生活空间的基本图像,在其中,阿尼格冬正如一位“祖父”那样,庇护着每户嘉绒人和他的家屋。
    (三)绘像与唐卡
    在地方信仰的历史变迁中,嘉绒民间逐渐出现了视觉符号化的阿尼格冬绘像。旧时有的地方在十三日早要以连麸面在灶房墙上绘制阿尼格冬像,如今以丹巴县巴底乡琼山村为例,各家各户都在锅庄房墙上绘有阿尼格冬画像,并要在每年“代汝”前绘制一新。当地画师多能画阿尼格冬像,多户人家还藏有阿尼格冬唐卡。由于图像所具有的隐喻性特征,民间信仰以及依附于信仰而生成的神话叙事在转换为平面视觉结构时,通常会经历符号的压缩、转换与变形。[4]阿尼格冬从面目含混的口传心像到实体化的仪式物象再到唐卡绘像,完成了从虚像到实像的转换。在其形象逐渐趋于定型的过程中,却在多个层面上显现出了视觉符号的冲突与融合。
    其一,形象转变。阿尼格冬在口传和仪式中带有原始图腾特征的阈限形象转变为直观的人/神之形,面目端祥,顶戴头帕,身披橙色衣袍,脚着藏靴,结跏趺坐,符合唐卡造像的基本规范。其二,符号整合。唐卡画面中人物下方绘有8种嘉绒民间常见的器物,从左至右分别为铁锤、斧头、镰刀、砍刀、钉耙、锄头、火钳、铁锤,供桌上摆放着当地代汝祭祀中提及的13个带角面塑甲纳、日月星甲纳和咂酒,大地和水面涌现出海螺、宝镜、法轮、宝瓶、珊瑚、象牙等藏传佛教常见的各式吉祥珍宝,⑧左右粮斗中则插着苯教神箭和三尖戟,将传说中阿尼格冬的除魔武器、仪式操演的祭祀器物和苯教、藏传佛教信仰的诸多象征物杂糅进一个视像体系。其三,神格转换。上述阿尼格冬唐卡保留了世俗画唐卡的某些基本特征,阿尼格冬也为凡人装扮,但他左手持八幅法轮,右手持诀(在壁画绘像中则分持如意宝和苯教神箭),饰以背光和顶光,头顶上还绘有一尊苯教祖师敦巴辛饶小像表明其为阿尼格冬的传法上师身份。由此推论,阿尼格冬正遵循制度化宗教的视觉符号规范,逐渐表现出从古老传说中的降魔英雄、嘉绒人的护佑者和祖先神,试图上升至苯教神灵行列的趋势,以期获得神格的最终确认。
    综上,阿尼格冬图像的转换与变形,一方面维系了其口头传统的解释框架,另一方面则通过视觉符号的置换与整合引入了新的象征和意涵。因而按唐卡形制加以规范的阿尼格冬绘像,既是一种新的图像形式,也是地方历史进程所催生的一种新的观看方式和表述法则。这在本质上是嘉绒地方信仰变迁的双向隐喻:不仅反映了嘉绒地区在宗教上受西面藏传佛教影响,日益吐蕃化的认同指向,也反映了嘉绒人如何借用新的符号体系重新表述自身传统的主体能动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