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林巳奈夫《殷周青铜器综览》的影响和价值(4)

http://www.newdu.com 2017-11-02 文汇报 newdu 参加讨论

    王辉(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林巳奈夫先生是日本研究中国商周秦汉考古与青铜器的著名专家,其《殷周青铜器综览》是研究商周青铜器的皇皇巨著,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中国古代青铜器研究的历史源远流长。北宋真宗以后,金石学勃然兴起,青铜器及其铭文研究,为其主要内容。宋人对青铜器或描绘器形,或摹写铭文,或考释文字,或据经典定器之名称、纹饰。宋人研究,虽有开创之功,但重铭文,轻器形,较为粗疏。清人崇尚“通经致用”,其青铜器研究每多创见,如对器之定名,时或纠正宋人误说。但总体上看,清人研究仍未脱宋人藩篱。近现代,随着科学考古学的引入,青铜器研究逐渐摆脱了金石学的束缚,走上了全新的道路。李济运用考古类型学的理论,对殷墟出土青铜器分型分式。郭宝钧注意青铜器的组合、发展演化及其铸造工艺。郭沫若分商周青铜器为四期,探讨各期器物形制、铭文、纹饰的特点,又对东周青铜器分国,开地域研究之先河。容庚《商周彝器通考》对青铜器的起源、发现、类别、时代、铭文、花纹、铸造、辨伪、收藏等做了全方位的考察,是建国前青铜器研究的一个高峰。陈梦家《中国铜器概述》《西周铜器断代》也是青铜器综合研究的典范之作。此后,因“文革”等政治运动的干扰,中国大陆的青铜器研究一度相对沉寂。
    《综览》第一卷出版于1984年,而其写作则在此前十余年间。在此期间,林先生长期关注安阳殷墟、洛阳、三门峡、长沙马王堆、陕西岐山、扶风等地的考古新发现,并据以讨论商周青铜器的年代及其铭文。《综览》收青铜容器、乐器4600余件,图版清晰,说明仔细,远超容氏《通论》收器991件的规模,是当时资料最为丰富的商周青铜器研究专著。此书第二编第一章第三节《青铜器各类各型之形制的时代演变》对马衡、容庚、郭沫若、陈梦家、高本汉、凯恩、唐兰、水野清一、白川静等中外学者的青铜器断代标准有所批评,认为他们过于重视铭文,而轻视器形。林先生以表格的形式列举各类有代表性的青铜器,为之分型分式,以确定其时代。作者分商代至春秋早期的鼎为17型,分析各型特点,极为深入。
    此书第一编第三章《青铜器种类的命名》分青铜器为食器、酒器、盥洗器、乐器、杂器等五类,酒器又分温酒器、煮鬱器、盛酒(水、羹等)器、饮酒器、挹注器、盛尊器等六小类,比之容、陈二氏分类,更为科学、合理。作者将每种器注明自名命名、依据自名以外的确切的根据命名、缺乏命名根据但承袭传统的称呼、采用名称以外的自名,至为清楚。鼎自名为鼎或贞,贞字容氏或释鼒,说鼒是敛
    口的鼎,林先生以容释为误。对“膳鼎”、“行鼎”、“会鼎”、“飤鼎”、“鐈鼎”、“釶鼎”、“盂鼎”、“飤鼎于”、“脰鼎”、“石沱”、“石鼎鼎它”、“飤緐”、“鼎升”、“鬲鼎”、“方鼎”的特征、用途、时代都结合文献、出土地加以剖析,对研究者深有启迪。
    青铜器的主要用途是供王或诸侯、卿、大夫、士祭祀及接待宾客,此书第一编第四章《殷、西周时代礼器的类别与用法》对此有中肯的论述。作者结合《周礼》《仪礼》《诗经》《左传》等传世文献与金文器用文例、青铜器器形,分析其在祭礼中的用途,令人信服。作者论证时每每使用最新的出土资料,且经过深入的思考,绝不盲从前人之说。如作者引河北元氏县出土叔父卣铭文“余女(汝)兹小鬱彝”,说明卣是盛放鬱鬯的;并申述陈梦家的说法,盛鬱鬯的器为了防止香味消失,其盖子一定要密封器口,卣上有提梁,拿掉器盖不易。这些都很有见地。《周礼·鬱人》注引郑司农说云:“鬱,草名,十叶为贯,百二十贯为筑,以煮之鐎中,停于祭前。”鬱究竟是一种什么植物,作者引张光直的看法,并托台湾朋友去买或说是其别名的“姜黄叶”,亲自依古法实验,以决定其说是否可信,这种凡事追问到底的精神在中国人的著作中并不多见。
    青铜器上的纹饰及其演变,是青铜器饶有趣味的研究课题。此书第二卷《殷周时代青铜器纹饰之研究》对此有全面、详细的讨论,而在第一卷第二编则专设一章,归纳青铜器上花纹、附加装饰的形制、表现技法的时代特征,以及各个时代使用的纹饰种类及其演衰。作者分饕餮纹为十种,分析其地纹、平凸、带状、轮廓线、透雕等特征,指出其属商或西周某期,因为前提是依据器形的分期,故其说绝对可信。作者将涡纹地高凸附带细羽涡纹分散饕餮划归商代晚期Ⅱ、Ⅲ,说其角、目、眉毛不相连,“好比福笑的‘おかめ(okame)’”,别具只眼。
    从1984年到现在,又过去了30多年。此间,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海外,中国古代青铜器研究都有了长足的进展,但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如家底不清,各类器之定名及之间的关系,器物、纹饰之间的互动、金文字体、辞例对断代的作用,尚有许多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有待后继者深入研究,再做努力。
    朱凤瀚(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我最初看到这部书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那时还在南开,书存图书馆,不能借出,为了便于细读,只好复印了这部书的大部分。当时正在为开设青铜器的课程写讲义,后来的《古代中国青铜器》《中国青铜器综论》即是在此基础上逐渐完成的。这部书对我来讲,有莫大的参考价值,虽然已过去30余年,这些价值仍是存在的。仅将自己在学习与使用这部书时所感受到的这部书的主要学术贡献,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第一次以国际视野,最为系统地论述了中国青铜器发现、蒐集与研究史。对于任何一门学科的研究来说,了解这门学科的学术史都是最基础、也是最为关键的工作。这部书所记述的日本、欧美蒐集、研究中国青铜器的信息,有很多是林巳奈夫先生亲自调查、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其中日本的情况自然尤为精准。
    第二,在青铜器分类、定名上,博引传世与出土的文献资料,讨论器物名称(特别是自名)与形制、用途的关系,在深度与详尽程度上,均超过以往同类著作。不仅对以往学界提出的看法,择善而从,且多有新见,其中如“鬲鼎”的名称,将三足盉形器称为鐎,将有提梁的壶形器(虽有自铭为“壶”者,但用途近同时名称亦会有混同)收入卣等等,均甚妥当。而如将折板状把手的酒器称作“瓒”,将过去称为“盒”的器物叫作“盛”等等,则为其新见。书中特设“杂器”类,收入“炉”、“箕”,也很有见地,这类烧炭火的器物在考古发掘中多有出土,中国学者著作中迄今少有专论,应从林书补充。
    第三,专用一章(第四章)讨论“殷、西周时代礼器的类别与用法”,则更充分展现了林巳奈夫先生深厚的文献素养,综合器物分类与礼书记载,探索器物在祭祀、宾客等使用场合的用法,将礼器分为“宗器”、“乐器”,宗器下又进一步分为“酒彝”、“彝”,此二者又分别归作“旅器”、“奠器”。迄今在同类著作中,也少见如本书这样,对礼器的具体功用铺开作深入讨论的。这部分论述既见物,又见人,进入到青铜器研究的高层境界,多有发人深省之见解。同时由此亦可见林氏思维之缜密,充分体现了日本学者的治学特点。
    第四,从“同时作铭”角度,归并器组,这种方法极有助于了解同一时期,相同作器者(个人、家族)所制青铜器的共性与特征,实为标准器法的应用与发展。现在,新发现的此类资料已远较林巳奈夫先生那时丰富,沿着这个思路,这项工作应该还可以更系统地做下去。
    第五,这部书的下册图版部分,列举了4600余器的图像,其中有众多海外藏器,依器类编排,对时代、型、尺寸、出土地作摘要说明,极便于读者对照阅读。在当时(上世纪80—90年代),中国学者尚难以看到如此丰富的青铜器图像资料,对我来说,更感到十分震撼。
    第六,本书末章,辨析铭文时代变化的标准,在所作分期断代的基础上,运用了详细的数字统计方法,故所得出的看法也多有他人未及者。
    除以上几方面外,这部书在论述器形的时代变迁时,总体上采用了器型学的分类、排序方法,也体现了林巳奈夫先生从事过考古工作的学术背景。当然,在作型式分类时所选择的形制标准上,从今日考古器型学研究的角度看,其中还是有可以商榷之处的。
    我每读到林巳奈夫先生的这部书,还有读他其他论著时,常会联想到另一位著名的日本学者岛邦男与他的《殷墟卜辞综类》,两位先生皆为日本最勤奋而又最杰出的人文学者,虽都已仙逝,但他们将永远鲜活在他们的不朽著作中。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