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民族史学 >

[马腾嶽]论现代与后现代民族志的客观性、主观性与反身性(4)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中国民俗学网 马腾嶽 参加讨论

    六、结 论:何谓科学与民族志出路
    对科学 (science)的忠诚与坚持是蔡华教授《当代》的立论基点,这点是笔者十分尊敬与认可的。克利福德《权威》一文并未否认科学事业的重要性,甚至就民族志的科学权威而言,克利福德也未否定科学权威的重要性,而是深究各种形态民族志所宣称具有之权威的缺失。就事实而言,一个民族志作品的权威与否,也并非仅靠作者的自我宣称便能得到认可。反之,一部好的作品,就算作者默默无闻、作品低调出版,假以时日,科学社群也可能发现它的重要性,赋予科学性的权威。克利福德《权威》所争议的,是哪一种形态民族志,其权威更为适宜。
    在此,在争论客观的vs主观的、单声的vs 多声的,争论哪种民族志更具有科学的权威的同时,笔者认为,我们必须先回归什么是“科学”这一议题。科学一词原本是古希腊文,本意就是“知识”(knowledge)。[62]关于当代知识的内涵,哈伯玛斯(Jürgen Habermas)与伯恩斯坦(Richard Bernstein)都指出,在当代的科学中,对于知识的旨趣与理解表现在三种知识论与方法论上,分别是:(1)经验──分析取径;(2)历史──诠释取径;(3) 批判取径。[63]如果我们接受了这个看法,所谓“科学”将不再坚持孔德与迪尔凯姆以来科学实证主义者所要求的以“客观”为惟一准则,而将可以对不同知识形态给予包容。
    人类学确实有许多知识论、方法论与道德上的困境与争议,但并不是绝症。放弃科学实证主义的“客观性”知识,可以转而追求更为多元宽广的知识形态。除了克利福德《权威》一文所谓的“多作者”之外,诸如晚近“原住民人类学”(indigenous anthropology)、“女性主义人类学”(feminist anthropology)的提出,就是希望原住民与女性人类学者,从自身的位置出发,提供不同的、多元的知识与声音。另外,今日举世人类学发展已经走向实践方向,应用与公共人类学正积极地参与各种社会的改造与发展。[64]“中立”是一个相对概念,一个文明的、健康的学术环境,不是设定中立的标准(谁的中立才是中立?),而是应当保障所有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声音都可以得到尊重,彼此可以争议、对话,共同丰富学科的内容,拓展学科深度。
    对于人类学与民族志理论而言,什么是理想的社会科学知识论与方法论,西方社会已经争辩了近半个世纪。这样的争议虽尚没有结果,但乐观地说,这个争议的过程已增加了社会科学知识论与方法论的可能性。《权威》一文中,克利福德以福楼拜(Gustave Flaubert)比喻单声的、作者支配(authorial control)型的民族志,而以多声的(polyphonist) 的腹语者(ventriloquist)狄更斯(Charles Dickens)[65]比喻多声的、众声喧哗型的民族志。关于民族志的合理书写与形式,西方争论甚多,但迄今也没有完成库恩(Thomas Khun)所说的范式移转(paradigm shift),而呈现百花齐放、各家功夫并陈的现象。众声喧哗的民族志或许尚不是主流范式,但是众声喧哗的人类学民族志理论发展却已是事实。
    我在本文最后回应蔡教授在《当代》中的提问:
    作为异文化的他性可能被认知吗?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我们必须论证认知的条件、过程和结果的确定性。[66]
    我认为,对于异文化的他性的认识当然是可能的,这是人类主体得以彼此交流交往的前提。但是,我们必须理解,对于文化研究而言,任何对异文化的认识都是研究者个人的、主观的认识,无法完整地外推到其他研究者身上。即便两位研究者同时同地进行研究,其成果不必也不会完全相同。我对某文化他性的认识只是众多认识中的一个认识,让不同认识、包括研究者与当地人的认识,得以并同呈显出来,这也是“众声喧哗”。众声喧哗的另一层意义,不是反对认识他者的可能性,而是放弃蔡华教授所谓的“确定性”后,从而接受理解他人过程中,所存在着的各种“不确定性”。我的理解仅是众多理解中的一个“理解(understanding)”,而不是具有排它性的惟一确定性“解释(explanation)”。
    蔡华教授忧心在众声喧哗中民族志丧失科学客观性,我却欣赏众声喧哗里民族志的纷杂与差异。从福楼拜到狄更斯未必是一种“进步”,进步这个词已预设了它自身的价值。但从扬弃单声到接纳欣赏多声,却必然包括着研究者的更大的反身性、包容与谦卑。它宣告人类学者的声音只是构成知识的众多声音的一部分。
    放弃单声与对自身作品客观性宣称的权威可能是痛苦的,但只有放弃单声与对自身作品客观性宣称的权威,才能见到不同主体相互对话、多声并陈的缤纷。过往半个世纪,人类学常重复上演自我否定的戏码,新的理论每每尝试否定超越之前的理论,这种自我否定并未让人类学弱化,反而总在浴火重生后飞翔更高。一个缘于殖民主义的学科在去殖民半个世纪后,尤能保存它独特的学术价值,原因正在于此!
    (本文原载《思想战线》2016年第3期第42卷,注释从略,详见原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