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民族史学 >

[巴莫曲布嫫]“民间叙事传统格式化”之批评(上)——以彝族史诗研究中的“文本迻录”为例(上)[1](3)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中国民俗学网 巴莫曲布嫫 参加讨论

    二、国内彝族史诗的搜集、整理概况
    国内学者对彝族及彝族文化的系统研究则晚于国外。直到上个世纪的三、四十年代,由于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语言学等现代科学相继传入中国本土,中国现代民俗学史上也出现了一种新的学术走向:以研究“地域性”与“民族性”为目标,以实现地域间和族际间的文化沟通与文化理解为宗旨。这一时期杨成志、林耀华等人留学回国后,将人类学的民族志方法或社会学的社区考察较为完整地运用到彝族本土文化的观察与研究中,以他们的个案实践开创了人类学区域性分支学科──中国彝学的先河。
    当时的学界,由于借重于国外的学术渊源与传承各不相同(如就人类学而言,在英国为社会人类学,在美国为文化人类学,在法国为民族学),也由于从事彝族研究的代表性学者在海内外所接受的教育背景不尽相同,因此中国现代彝学研究就有了综合各家之长的多学科性质,代表性学者有马长寿(历史学)、杨成志(法国民族学)、丁文江(人文地理学)、徐益棠(社会学)、马学良(语言学)、林耀华(英国社会人类学)等人。与此同时,本民族学者的自观研究则以岭光电与曲木藏尧为代表。这样古老的彝族文化与经籍文献在其悠久的人文传统中进入了诸多学者的视野交接之中。绕有兴味的是,这些学者对彝族文献与文学进行过搜集、整理和研究,他们在田野考察中接触到的彝族经籍史诗,后来也出现在他们搜罗到的一大批彝文经典中,如杨成志先生汇编的《云南罗罗族的巫师及其经典》(1931),马学良先生对其搜集的两千余卷彝文经典所进行的类编(《倮族的巫师“呗耄”和“天书”》,1947),但他们同样没有使用“史诗”一词而普遍使用“神话”或“历史传说”这样的术语。这大抵与闻一多先生当年关于中国没有黑格尔眼中那种“希腊史诗”的感慨相仿佛吧。
    这一阶段可谓是中国彝学的重要拓展阶段,虽然其起步晚于西方学界。尤其是学者们重视直接观察的实地调查,纷纷将目光投向了云雾深处的大小凉山,随后出现了近20种有关凉山彝族及其社会文化的调查报告17。仅我掌握的这些文献而言,大凡涉及凉山彝族社会的历史与家支世系者,无不从《勒俄》中引证资料,比如马长寿先生的遗著《彝族古代史》手稿(1987,李绍明整理),尤其是语言学家傅懋勣先生在其《凉山彝族传说中的创世纪》(1943)已明确提及彝文经书《古事记》(《勒俄》)。而那时的《勒俄》并没有被视为史诗作品,而大多被当作彝族的神话、历史或传说来看待了。即使是本民族的学者,也仅提及“据夷史记载”或“夷书所记”,而其下所引均为今天的《勒俄》还在传唱的内容 18。
    实际上,这是中国史诗学术史走过的一段史路历程。也就是说,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几乎没有人“发现”南方少数民族也大多有自己的史诗传统。而今天被我们称之为南方少数民族史诗(或原始性史诗、或神话史诗)的大量作品,后来又被学者们划定为“南方创世史诗群”的文学现象,直到新中国成立30年之后,才逐渐浮出以西方史诗理论为圭臬的水面,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绝大多数史诗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陆续被发现的。而史诗的记录、整理、翻译及出版工作的大规模展开,仅只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情。我国史诗的研究工作,起步更晚一些,对于我国史诗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始于80年代中期,至今还不足20年。因此,国内外学术界对于中国史诗的了解尚少,中国史诗在中国文学史及世界文学史上也尚未得到应有的地位。”19 
    在刚刚过去的50年内,彝族史诗的搜集、整理与翻译工作,确实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川、滇、黔、桂四省区陆续发现并出版了一系列的史诗汉文译本,有的采取了彝汉文对照本、有的还采取了“四行对译法”(即彝文、国际音标注音、汉文直译与意译)。如果按中国史诗的三大类型来进行划分,我们可以把这些史诗文本排列如下:
    创世史诗 川、滇、黔、桂四省区的彝族民间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创世史诗,而这些史诗作品的传承与保存,大多受益于彝族古老的彝文及其经书典籍,与彝族本土宗教祭司毕摩及其所主持的民间生活仪式和宗教仪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迄今为止已出版的彝族创世史诗作品,除了“四大创世史诗”即大小凉山彝区流传的《勒俄特依》、云南彝区流传的《阿细的先基》、《查姆》和《梅葛》之外,还有云南彝族的《尼咪诗》、《尼苏夺节》、《阿赫希尼摩》、《门咪间扎节》、《俚泼古歌》、《洪水泛滥史》(6种文本)等;贵州彝区流传的《洪水纪》、《洪水与笃米》及《彝族创世志》(3卷)等。
    迁徙史诗 “六祖分支”这一历史事件是川滇黔桂各地彝经迁徙史诗共同的取材史事,在彝族史籍与迁徙史诗中无一例外地都以此作为彝民族信史发端的重要关节。六祖分支及六祖各部世系的历史之所以成为川、滇、黔、桂彝族迁徙史诗的共同题材,是因为彝人族体分化以后,作为一个统一的共同体的民族并未形成一个共同政治实体或政权形式,笃慕和六祖仍是彝人普遍的认同、归属、凝聚的象征。在彝族口头传统中,迁徙史诗的产生和形成的年代应在六祖分支基本完成之际,虽然具体时间无以推考,但可以肯定的是其规模化集成主要是在明代。这一题材的系统代表作主要有“六祖史诗”,包括《赊榷濮》(古代六祖)、《夷僰榷濮》(六祖魂辉)、《根因榷濮》(六祖源流)三部作品;还有《尼祖谱系》、《彝族源流》、《彝族氏族部落史》等;其它或成章或成篇的迁徙史诗则散存于《西南彝志·谱牒志》、《彝族创世志·谱牒志》等大部头经籍中。
    英雄史诗 一般说来,英雄史诗的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解体期,即“军事民主制”时期,又作“英雄时代”,至迟产生于封建制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期。彝族英雄史诗是在勇士歌和英雄短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阿鲁举热》和《戈阿楼》都属于短篇英雄史诗。随着彝族文学搜集整理工作的不断深入,发掘出了像《铜鼓王》、《俄索折怒王》、《支嘎阿鲁王》这三部成熟的英雄史诗。这些作品形成于南诏奴隶制国家由兴到衰的唐宋时期。英雄史诗反映了从原始部落分化到阶级制度确立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塑造了彝民族理想中的英雄形象,折射了英雄时代的社会理想和道德观念,表现出崇尚勇武、渴望建功立业的英雄史观和古代部落崛起期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