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装:迈向小康社会时复兴传统的再实践 “唐装”一词,大约有两层基本含义。一是指唐代人的服装;二是指一般意义上的中式服装。其第二种含义可能与涉及海外华人的“唐人街”、“唐人”等概念有关,基本上是指被海外所认知的中式服装或泛指中国人的装束。但是,自从2001年10月21日在上海召开的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43],一套经过重新精心设计的中式服装一经亮相,“唐装”一词便有了新的第三层含义,亦即专指这种经过重新设计、并迅速在海内外华人中流行开来的中式服装。 以2002年春节期间在全国范围内爆发式的流行为契机,近些年来,“唐装”一词在迅速地发展成为“流行语”的过程中,其意义也产生了诸多歧义和引发了很多辩论[44]。为了和唐装一词的原初意义有所区别,并特指APEC会议期间经重新设计并被隆重推出的那套中式服装,原创人员使用了“新唐装”一词[45],认为它的特点是在款式、面料和工艺等方面,均做到了既对传统有所保留、借鉴,又有很多创新,并融入了现代的时尚。出于对原创者的尊重,本文笔者也倾向于使用“新唐装”这一概念来指称这种现代中式服装。 作为一次重要的、颇具有典型性和取得了巨大成功的有关服装创意的文化实践活动,新唐装的设计目标,是要推出一套“盛世华服”。新唐装款式的主要特点,简单地说,就是立领、对襟、接袖、盘扣,主要使用团花织锦缎面料,并采用了不少传统的装饰图案或纹样。根据由原创者们所著《新唐装》一书的介绍,新唐装在款式设计中尽量保留了传统服装的古朴风韵,又突出了现代服装洒脱自如的特点;在制作技艺中,既运用了传统服装的诸多特色工艺如滚边、镶边[46]、嵌线、盘扣等,又大量地采用了现代服装制作的技术,诸如接袖、粘合衬、蒸汽熨烫等[47]。新唐装的款式具体如下: 男装:对襟,无叠门;衣襟下摆方角;中式立领;前衣襟处装订一排七副葡萄头直脚纽;两片袖型长袖,装袖,垫肩;左右两侧摆缝下段开摆衩。 女装:对襟,无叠门;衣襟下摆方角;中式立领;衣襟止口、领口和袖口用镶色料滚边,宽度0.8厘米;前衣片两片收胸、收腰;装订一排六副葡萄头直脚纽;后衣片背中拼缝并收腰;两片袖型长袖,装袖,垫肩;左右两侧摆缝下段开摆衩。摆衩边沿以镶色料滚边,宽度0.8厘米。 唐式男衬衫:对襟,无叠门;衣襟下摆方角;中式立领;胸部左装一圆贴袋,衣襟处装订三组九副蜻蜓头直脚纽;一片袖型长袖,装袖;宽袖克夫有袖衩,袖克夫处装订三副蜻蜓头直脚纽。 唐式女衬衫:对襟,无叠门;衣襟下摆方角;中式立领;衣襟止口、领口分别用本色料滚边加镶色料嵌线(一滚一嵌),滚边宽度0.5厘米;嵌线宽度0.2厘米。前衣片两片收胸、收腰,前衣襟装订一排五副镶色嵌线蜻蜓头直脚纽;后衣片一片收腰;一片袖型短袖,装袖;袖口一滚一嵌;两侧摆缝下段开摆衩,边沿也是一滚一嵌[48]。 分别和新唐装的男女上衣以及所谓的唐式男女衬衫相配套的,主要是男女西裤或西式裙子。换言之,所谓“新唐装”,其实主要是指上述几套具有浓郁中国风格的中式上衣,一般并不包括与之配套的男女西裤和西式女裙。 新唐装并非一阵空谷来风,而是有着深厚的服装史渊源。新唐装基本上可以说是以清代的对襟马褂为基础,经改良而成的中式轻上装。其男子款式的由来,事实上可以一直追溯到明清时期男子的“行褂”、马褂以及民国时期和长衫(袍)相配的马褂,例如,它的立领、对襟、盘纽等,除了改连袖为装袖之外,它基本上就是行褂、马褂款式的延伸与演变[49]。至于新唐装女子款式的由来,大体上也可追溯到清代的女子马褂、20世纪40年代率先在上海出现的对襟中式女装、装袖中西式女装等。所谓“中西式女装”的基本款式为立领、对襟、装袖,或为布料盘扣,或为塑胶扣子。以西式装袖为特点的此种中西式女装,曾于60-70年代在全国盛行一时,从而为今日新唐装女上衣的创新设计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对襟中式女装和装袖中西式女装的出现与流行,也多少反映出了中国女子服装款式一度曾经出现的男子化倾向,这和妇女走向自由以及男女平等的社会风尚应该是有密切关联的。 总之,新唐装的设计创新之所以取得了成功,主要是由于它较好地处理了传统服装要素与现代款式造型相结合的问题,亦即重视传统服装语言的一些基本要素诸如立领、对襟、手工盘纽等,但又放弃了传统服装之肩袖不分、前后衣片联体等缺乏立体感的款式造型,而代之以肩、袖等部位的现代装袖造型。此外,在面料选用、装饰纹样、裁缝工艺等方面,也都是既较好地汲取了经典的传统因素,同时又营造出了新唐装的现代美感。 新唐装的设计、隆重推出和大范围流行,同时还是一种依托“都市流行现象”的规律而成功运营的具有强烈商业性的操作。已有研究者指出,新唐装的流行既不是常见的辐射式、渗透式,也不是人们并不陌生的蔓延式或爆发式,而是一种颇为罕见的“共振式”流行[50],亦即在新唐装发祥之地的上海和全国各地几乎同时发生共振,这意味着在新唐装流行之先,便已经具备了充分而又普遍的社会氛围,故其传播速度非常之快。实际上早在新唐装亮相前的20世纪90年代,各种中式服装就已经在悄悄流行了,这说明新唐装的爆发共振式流行原本不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为使新唐装取得成功,初创设计者们对新唐装的定位至少有两点值得提及。第一,新唐装由于是为亚太各国或地区领导人设计的“高级服装”,故特别注意款式、面料和制作工艺的水准,一切都要求高档一流。尽管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不很长的服装传统是以“休闲”为导向的,但新唐装的设计理念却是着眼于正式场合,很注重款式的庄重感。第二,初创设计者们诸如“男子宽松”、“女子合体”之类的着装建议固然是适宜的,但试图使新唐装能够适应劳作以外的所有场合(包括正式场合与休闲场合)以及所有人需求的“万能”服装,却是不很现实的。事实上,新唐装究竟是正式场合的礼服,还是休闲场合的休闲服?是代表中国人精神风貌的“民族服装”,抑或只是一种新的时尚服装?对此,新唐装初创设计者们的界定并不是十分明确。不难明确的倒是,除了在一些可能的服务行业或工作环境允许的场合之外,新唐装基本上是不大适合劳作的。显然,新唐装之在国人服装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并不完全取决于初创者们的设计初衷和服装理念,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它还需要在实际推广或流行的过程中得到社会公众着装实践的检验。例如,新唐装最初虽然是被作为高级服装(礼服)推出的,但它在普及的过程中却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大众化和平民化的趋向。 对于新唐装得以广泛流行的社会背景,可以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去理解[51]。改革开放与经济的高速增长,促使中国民众的社会生活逐渐地出现了民主化的趋向,而经济生活也逐渐地进入了“小康社会”。中国服装工业举世瞩目的发展,为丰富国人的服饰生活提供了基础性的物质保障。林林总总的时装和多少已有些从容和得以休闲的日常生活,遂使得“流行”成了中国民众生活方式的基调之一。所有这些都意味着中国人所追求的已不再只是“丰衣足食”的生活了,而是到了人们还进一步渴求艺术审美亦即需要以时装来装点生活、寻求意义和表现个性的时代。 另一方面,经济与文化的全球化趋势,带来了国际服装文化的大面积交流。新唐装不仅大量地汲取了国际时装的设计理念和剪裁技术,它基本上也是以充分地意识到国际社会中的国人“形象”为前提而被创制出来的。一言以蔽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都使得国民对于新唐装的感知和印象,已经和近一个世纪之前对于长袍马褂的认知与印象完全不同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