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户晓辉]民俗与生活世界[1](4)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2008-10 户晓辉 参加讨论

    三、作为生活世界之构成的民俗
    但是,严格地说,民间文学或民俗只是生活世界的现象,而非生活世界本身。1994年,高丙中在《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一书中已经敏锐地觉察到,“民俗学探讨的是生活世界的问题,但是它实际上并不能研究整体的生活世界或把生活世界作为整体来研究。……我们并不能看见整个生活世界。因此,我们可以想象它,思考它,谈论它,但是,我们并不能研究它”。[17]如今,我们可以从几个层次来进一步理解民俗与生活世界之间的关系。首先,我们已经指出,生活世界不是研究的对象,决定这一点的不是我们的研究和认识能力,而是生活世界本身的性质。胡塞尔说:“完全一般地说,凡是知识都是存在者的知识。如果对知识的追求要指向存在者,如果这种追求要通过下判断来说出存在者是什么和如何是,那么存在者必须是已经预先给予了的”。[18]由于生活世界不是存在者,所以不能成为知识的对象。换言之,无论我们的研究能力和认识能力多么“高明”、“先进”和“全面”,一旦用来认识生活世界,就已经在与生活世界“失之交臂”的地方大施拳脚了,所以,在生活世界中以及对于生活世界中的民间文学或民俗这样的现象,客观认识和逻辑分析基本上没有用武之地。其次,当我们说生活世界不能研究的时候,无疑指的是单数意义上的生活世界,而这样的生活世界正是一个先天的(a priori)、先验的生活视域(Horizont)或“视界”,它作为我们的共同视域或视界是预先被给予的东西,但并不被我们主题化,因而不是我们认识和研究的对象。再次,民间文学或民俗是在生活世界的视域或视界中构造起来的现象,由于具体被给予的经验的差异,就形成了不同的生活世界现象,因而,我们可以谈论复数意义上的生活世界现象。民间文学或民俗正是这样的生活世界现象。
    首先,民俗不是客观科学意义上的“规律”,而是人特有的现象,是人的意向、意愿和意志付诸实践的产物。汉字“俗”未见于甲骨文中,最早出现于西周中期的彝铭,和“欲”字混用无别。可见,“俗”的第一个意思是人们欲望的集中体现;“俗”字的第二个意思是“习”,即“习俗”,这里的“习”不仅有为多数人重复的意思,也有“实践”之义。[19]民俗是人的愿望和意志在反复重复的行为活动中的表达或表现。正如斐迪南·滕尼斯在《习俗》一书中所指出,Sitte(习俗、规矩、习惯、礼仪)这个词和Gewohnheit(习惯、习俗、风尚)、Brauch(风俗、习惯、用法)、Herkommen(习俗、传统、出身)、Überlieferung(习俗、传统、传说、流传下来的东西)是同义词,但和Mode(风气、风尚、时尚)、Manier(风格、样式、举止、风度、礼貌)、Gepflogenheit(习惯、习俗、惯例)等也是同义词。“习惯”和“习俗”有一个核心意思,即人自己给出的某个规则或规范,它是以主观的方式构造出来的一个建构物,却具有客观的形式和效果。当然,滕尼斯认为,“习惯”和“习俗”最重要的意思是,它是一个意愿或意志的表达形式。如果说“习惯”(Gewohnheit)主要涉及个人,那么,“习俗”(Sitte)则涉及全体或(人)民。当习俗被称为(人)民的习俗[民俗]时,“(人)民”也就被看作了习俗的主体。[20]“俗由己出”,人制定了习俗并且自愿遵循习俗,主动相延相习、反复实践而成俗,这恰恰表明人是习俗的主人而非奴隶。人生活在习俗中,“习以为常”,习俗对于人是亲熟的,人常常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因此,习俗也被称为人的“第二自然”,人在自己创造的这个自然中如鱼得水,翩然翻飞,自由翱翔。以往沿袭百余年的以俗界定民的做法恰恰是客观科学自然主义世界观的产物,它把人创造的东西物化为和人的主观“无关”却又反过来制约人、牵制人的“客观”之物。
    其次,民俗是直接被给予的经验。一个民俗,无论最初的发明者或创造者是谁,从什么时候开始,一旦形成,就成为直接被给予人的“东西”。民俗的学习和传承不是靠学校或书本,而是靠耳濡目染、口耳相传,靠生活世界的直观实践。民俗的世界正是在主观间实践并有效的世界,我认定的民俗,我也认为是共同体的其他人认定的,它对于我和对于其他人同样有效。我觉得自己生在某些习俗中,我也同样认为共同体的其他成员不会例外。所以,我们大家天经地义地要共同遵守、共同履行这些习俗。民俗之所以又称“习俗”,正是因为它要付诸实施,不是被某个人实施,而是要被许多人实施;不是一次履行,而是要反复履行。在这个反复的过程中,汉字“俗”的本义——“欲”(意愿或意向)和“习”(实践,因常常练习而熟悉)被统一起来,被实现出来,被当下开显出来,也被直接给予习俗的实践者或直接观察者。
    再次,民俗是非反思的生活世界现象。民俗的实践者一般并不问为什么,他们不以反思的态度面对自己的民俗。生活中的某个民俗可以有“解”(解释),也可以或者常常无“解”,但这并不妨碍人们一如既往地践行它。民俗的存在不是为了追求“客观”和“真理”,不是带来认识和知识,它只相对于人的主观而有效,因为它本来就出自人的主观构造。人“天然地”以民俗的方式行动和生活,并且以民俗的方式组织自己的生活,这就意味着民俗在我们的直接意识中是天然正确的、无问题的、不假思索地被遵照执行的行为模式。民俗不是用来让我们“想”(反思)的,而是用来让我们“做”的。我们不是预先把民俗的“规则”设想得严丝合缝、滴水不漏,然后再严格地按照它来行动,而是在实施的行为和过程中才能体现民俗的主观构造作用,而这就是说,民俗的构造是“知(识)”、“情(感)”、“意(志)”的统一体,而这里的“知识”不是严格的逻辑知识或科学认识,而是生活世界中的非逻辑知识和主观知识(“意见”)。民俗肯定包含着过去知识的库存,即传统的知识或传下来的经验,但民俗的本质在“当下”和现在,即它永远在活生生的当下实现和构造的过程中让过去和未来“同时到时”,让过去在现在被“激活”,让未来在现在被“披露”出新的可能。因而,民俗是一个自由的世界,它来自人自由的主观构造,它首先不是严格的认识或知识领域,或者更准确地说,它显示了人的“知(识)”、“情(感)”、“意(志)”之间的自由“戏耍”与和谐,因而是人为自己构建的一个意义世界和生活世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