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祥在干什么 自咸丰十年八月八日(1860年9月22日)起,至九月十一日(10月24日)议和,在这一个月之内,出入夷营的主要是恒祺,崇厚和崇纶几乎要到签约日,才与恒祺出入过夷营。遍寻史料,找不出一条文祥出入夷营的记录。那么,文祥这一个月之内,又是主要干了哪些事呢?关于这一部分的问题,读者可参阅笔者即将发表的文祥在“抚局”时期相关问题的论证文章。此处只是简略概述。 咸丰十年八月初八日,清军八里桥战败,咸丰北狩,当日明发上谕:“恭亲王奕著授为钦差便宜行事全权大臣,督办和局。”(53)八月初九日上谕“步军统领著文祥署理,左翼总兵著麟魁署理,右翼总兵著庆英署理。文祥著暂驻城外。”(54)文祥被咸丰任命为步军统领,主要负责京师守备和治安,并驻在海淀善缘庵,襄助奕办理抚局。(55) 当时京城“人心惶惑”,“通衢小巷,间有抢夺”,文祥立即派兵弹压,并“赶紧晓谕居民各安生业,勿得惊慌,商贾等照常贸易,不准居奇闭粜,以充民食而固人心。”(56)登朝阳门,发现守城士兵已经好几天没领口粮,“且守具毫不足恃,势将瓦解”(57),城外僧格林沁等人的士兵也是如此。后勤供应出现混乱脱节的情况,这样下去,军队极有可能要溃散。于是文祥与其他部臣京卿们商议,动用“库局银钱及仓储米石”,或“拨放钱文,购买饼斤,系送军营,以资食用”。(58)经过紧急处理,局面稍稍安定。由此可见文祥刚开始是把工作重心放在内务方面。 八月十日,也就是咸丰出逃后的第三天,文祥与奕、桂良上了第一道奏折,汇报了接到英法两国照会的内容。(59)此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甚至议和之后,一直是三人联衔上奏,说明文祥是直接参与了夷务的办理与讨论。还有,文祥是唯一留京的军机大臣,有关军机处的事务还要他处理。咸丰在行宫下旨,“文祥接奉此旨,即著军机章京缮写,分寄各省,毋得迟延。”各省“所有折件发交文祥,即令该章京等,抄录存案。”(60)军机处因为是承旨机构,因英法入侵,致使人员分散,运转不灵,咸丰让文祥留京主持,实属无奈之举,但也表明文祥身负繁巨任务,出入夷营之事恐无力承担。 前文提及咸丰让文祥驻在海淀善缘庵,协助奕处理夷务,但文祥又身兼步军统领,于是步军营左、右翼总兵麟魁、庆英上折要求把文祥调回城内驻扎,咸丰只好同意。(61)但是没有几天,奕又上折要求文祥和自己驻在一起,并建议咸丰另行选充步军统领。奕要文祥待在自己身边,收到英法照会,即可与文祥商办回覆,如果驻在城里,让文祥两头跑,“有误事机”。(62)文祥在自订年谱里也说:“自此奔驰,日无停趾。”“夜则进城守御,昼则出城办抚,往来锋镝间,已置死生于度外矣。”(63)关于此事,咸丰在八月二十日的上谕中答应了奕的要求,让文祥出城驻扎。八月二十五日,英法焚掠圆明园,奕改派文祥,署理圆明园八旗、包衣三旗印钥,严拿各处土匪,以期有所挽回。(64) 从前文梳理来看,文祥在此期间承担过的任务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协助奕办理夷务,遇有英法照会,即公同商议,及时回覆;二是三人联衔上奏,向咸丰汇报夷务处理进展情况;三是处理军机处折件;四是京师安全与稳定;五是圆明园的土匪抢掠肃清事务。这些事件中,没有一件“出入夷营”才能办理。再者,现在诸多奏折、夹片、廷寄、咨文、个人信件等材料中,没有一处提到他曾经“出入夷营”,哪怕在抚局公所面见夷人的材料也未有发现。从现存英、法方面的外交公文、信件、日记、回忆录材料来看,也未提到与文祥有过接触和互动。 法国人亨利·柯迪亚所著,刘曦、李爽译《1860年对华战争纪要:外交史、照会及公文》一书中,收录直隶总督恒福给法使葛罗的一封信,说“皇上体恤您远道而来,特令文祥和恒祺两位大臣前往北塘,陪伴您进京换约,以保永久和平。”该书继续说:“文祥、恒祺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后,写信告知两位大使。”随后,该书又全文收录“钦差大臣文祥、恒祺致信葛罗男爵、额尔金勋爵”的信函及葛罗男爵的回信。(65)这段材料是说,文祥、恒祺与英、法方面有信件来往,且文祥是钦差大臣。 首先,这段材料中所提及的文祥实为“文俊”之误。咸丰十年六月三十日上谕:“著派文俊、恒祺,前往北塘海口,伴送英、佛二国使臣,进京换约。钦此。”(66)文俊时任西宁办事大臣,临时差委办理夷务。其次,书中所称直隶总督恒福给法使葛罗的信,实为恒福给法方的照会(67),文俊、恒祺给法方信件亦为照会。(68)当时的照会格式与普通信件有差别。第三,此两人差委并未有钦差大臣衔。 把中文译文与该书法文本对照后,发现造成错误的原因主要是翻译。其一,法文本中,“文俊”只称其姓“Wen”,“恒祺”只称其姓“Heng”,但注文中,Wen为“Président à Si-ning”,即“西宁办事大臣”,Heng为“Ancien Hoppo à Canton”(69),即“前粤海关监督”。只称其姓的确带来查证困难,但明显的是文祥没有担任过西宁办事大臣,一直在京任职。恒祺前文已有提及,担任过粤海关监督。还有,文俊和恒祺到天津伴送夷人进京一事,却有完整的中文文献可以查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