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余论 “出入敌营”的行为,就是代表己方到敌对方进行谈判、对话、沟通、传送信息的行为。中国有一句俗语:“两国交兵,不斩来使。”这是天下人人皆认同的公理,似乎是说使者有安全保证,但实际上这个说法在中国历史上并未有法理基础,出使敌方是要冒生命危险的。中国历史上斩使立威的例子比比皆是。文祥“出入敌营”,在国人心目中则是出生入死过,且夷人枪炮的威力让时人心有余悸,这更显得文祥有勇有谋,形象高大无比。 事实上,至少在咸丰十年议和期间,英、法方面并未对清廷派来的联络官员、谈判官员有过任何人身安全上的攻击与威胁。反倒是清方扣押英法方面代表巴夏礼等39人。此事发生后,英法方面多次提出这一原则,希望清方保证巴夏礼等人的安全。如僧格林沁派差弁递送照会时,“该夷与差弁议论,则称两国相争,不害来使”(101),表达对巴夏礼等被拘人员的安全关切。结果清廷的刑狱制度太过恶劣,被扣夷人死之过半,遂遭英法焚烧圆明园之疯狂报复。签约之前的一次照会中,英方亦称:“惟恒大人所云贵亲王颇虑还京道途,或遇两军兵役,难保有加害之事。此贵亲王不知我泰西各国之常经,凡有不在动兵交锋之列,总无意相害之理。贵亲王任便往来,途中断不致受本军之患。”(102)表达出他们愿意保证恭亲王及其随从的安全。 台湾的王尔敏先生说过:“细究中国近代外交史问题,前人理清之史实,固已充分显现一代轮廓,然所遗漏未论之大关小节,仍存在不少,即令是向来熟见之史迹,仍然尚存有重估细酌余地。”(103)文祥有没有出入过敌营,此一细节无关近代中国被列强欺压之宏旨,然而,考察这一问题及其相关细节,却也可以还原历史的真实一面,以供后人思考与评说。 注释: ①(13)(14)洪良品等校:《文文忠公(祥)事略》,载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22辑,台湾文海出版社1973年版,第20、202、195页。 ②《清史稿》卷386《文祥传》。 ③朱轼编:《历代名臣传》,岳麓书社1993年版,第727页。此书成于清雍正六年(1728年),今人刘乃和整理校点时,增补了文祥等25位清代名臣,文本采用了《清史稿》本传原文。此说见该书《序》。 ④蔡冠洛编著:《清代七百名人传》第1编,《文祥》,世界书局1936年版,第388页。 ⑤台湾“清史编纂委员会”编:《清史》卷387《文祥传》,台湾“国防研究院”1971年印行,第4627页。 ⑥清史编委会编、苑书义、潘振平主编:《清代人物传稿·下编》第4卷,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7页。 ⑦张明林、华山主编:《大清王朝》第7卷《咸丰王朝》,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3页。 ⑧邵雍:《中国近代对外关系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95页。 ⑨高阳:《大清名妓李蔼如》,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第262页。 ⑩雪珥:《帝国政改——改革需要顶层设计》,线装书局2012年版,第69页。 (11)吴民贵:《略论文祥》,《历史教学问题》1986年第5期。 (12)王钟翰:《清心集——王钟翰自选集》,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第202页。 (15)朱保炯、谢沛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825、2826页。 (16)《清史稿》校刻记,中华书局1977年版。 (17)(21)(33)(43)(44)(53)(59)(60)(61)(70)(72)(77)(101)文庆、贾桢等编:《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04、297、140、328、65,66、128、139、143、148、6、128、128、143页。 (18)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卷47《恒祺传》,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737页。 (19)(47)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卷52《崇纶传》,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131页。《清史列传》中有两个崇纶,一为喜塔腊氏,一为内务府汉军正白旗人,本文所指为前者。 (20)《清史稿》卷397:崇纶,喜塔腊氏,满洲正黄旗人,与《清史列传》中的喜塔腊氏崇纶为同一人。内务府汉军正白旗人崇纶未见立传。 (22)(23)(24)(25)(26)齐思和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二次鸦片战争》第4册,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478、481、511、517、517-518页。 (27)(28)(29)(32)(46)(51)(52)(56)(58)(62)(64)(68)(81)(83)(94)齐思和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二次鸦片战争》第5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32、34、84、113、199、186、194、122、122、148、180、493、234,237、239、185页。 (30)马蒂埃著、陈丽娟等译:《从巴黎到八里桥》,中西书局2013年版,第49页。 (31)(38)(39)(65)亨利·柯迪亚著、刘曦等译:《1860年对华战争纪要:外交史、照会及公文》,中西书局2013年版,第265、302、304、221,222页。 (34)(36)斯坦利·莱恩—普尔、弗雷德里克·维克多·狄更斯著、金莹译:《巴夏礼在中国》,中西书局2011年版,第302、306,307页。 (35)(45)(50)(75)(76)(79)《四国新档·办理抚局》,载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郭廷以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台湾精华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66年版,第328、342、348、343、348、432页。 (37)(80)(82)(89)(91)(93)(95)齐思和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二次鸦片战争》第2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136、54、56、53、46、50、47页。 (40)(41)穆特雷西著、魏清巍译:《远征中国日记》下卷,中西书局2013年版,第46、47页。 (42)汤仁泽:《崇厚传》,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8页。 (48)齐思和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二次鸦片战争》第3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39页。 (49)(54)中国第一历史博物馆:《咸丰朝上谕档》第8册“咸丰八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88,92、532页。 (55)(84)(85)(86)(87)(90)陈义杰整理:《翁同龢日记》第1册,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99、63、75、76、78、70页。 (57)(63)洪良品等校:《文文忠公(祥)事略》卷3《自订年谱上》,台湾文海出版社1973年版,第111、113页。 (66)中国第一历史博物馆:《咸丰朝上谕档》第10册“咸丰十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21页。 (67)照会中文本载齐思和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二次鸦片战争》第5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487页。 (69)Henri Cordier,L’expedition de Chine,1860,Histoire Diplomatique Notes et Documents,F.Alcan(Paris),1906,p.273。 (71)齐思和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二次鸦片战争》第4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411页。 (73)(74)(78)埃利松:《翻译官手记》,中西书局2011年版,第261、261、264。 (88)金梁编:《近世人物志》,载沈云龙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卷679,台湾文海出版社1974年版,第41页。 (92)(96)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16-19、21页。 (9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上谕档》第2册“光绪二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59页。 (98)(99)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卷47《恒祺传》,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736、4131页。 (100)《清史稿》卷446《崇厚传》。 (102)齐思和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二次鸦片战争》第6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176页。 (103)王尔敏:《弱国的外交:面对列强环伺的晚清世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8页。 (本文原载于《社会科学动态》2017年第7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