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南方人吃不惯面食,我们祖先也是(3)

http://www.newdu.com 2018-02-19 一席 赵志军 参加讨论

    田螺山遗址出土文物
    换句话说,田螺山遗址给我们提供了另外一个没有被发掘的河姆渡遗址。因此在这次发掘中,我们就可以采用植物考古方法,系统地获取遗址中埋藏的各种植物遗存。
    当然,在田螺山遗址发现了水稻遗存。像这种白色塑料箱子装的炭化稻米,出土了好几箱,数量很大。
    但是这个没有什么新鲜的,因为在上个世纪的河姆渡遗址发掘的时候也发现了大量的稻谷遗存。这次我们比较重要的发现是稻谷的基盘和小穗轴。
    什么是稻谷的基盘和小穗轴呢?我们都知道水稻的稻谷是长在稻穗上的,但如果你仔细一看,就会发现每一个稻谷粒与稻穗的衔接之间还有一个小枝,这个小枝我们就叫它小穗。稻谷谷粒是通过小穗与稻穗的主干相连接的,这个小穗的顶端叫小穗轴。稻谷的底端叫基盘。
    在水稻生长期间,稻谷基盘与小穗轴是连接在一起的。水稻在没成熟的时候这两者连接得很好,但是一旦成熟,小穗轴和基盘二者之间的连接面就松开了,于是稻谷就落在地下了,落在地下以后来年再生长再繁殖。
    所以,如果是野生稻,它自然的繁殖机制就是成熟以后稻粒要落在地下。可是栽培稻就不成了,栽培稻如果成熟后也落在地下就麻烦了——等我们收获的时候就颗粒无收了。所以稻谷从野生稻向栽培稻的驯化过程中一个关键变化,就是成熟以后从落粒变为不落粒。
    那么决定了它不落粒的关键点在哪呢?就在小穗轴和基盘的连接面上。所以我们就可以根据基盘和小穗轴连接面的特征,来准确地判断它到底是栽培稻还是野生稻。
    我们从田螺山遗址发现了大量的稻谷基盘,于是我们有一个研究团队专门研究田螺山出土的稻谷基盘,主要负责的是英国伦敦大学的傅稻镰教授,当然我也参与其中。我们对田螺山出土基盘做了一个系统的研究,然后就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什么现象呢,就是在田螺山遗址出土的河姆渡文化时期的稻谷,有30% 的个体表现出的是栽培稻的特性,还有将近40%表现的是野生稻的特性,另外还有30%介乎中间。
    这个发现有什么意义呢?这告诉我们一个很大的考古学的理论性问题,就是栽培稻的驯化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革命性的变化,而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进化过程。
    这个过程有多漫长呢?刚才我说了,距今一万年前我们人类已经开始利用稻谷了,也就是说稻谷的驯化在距今一万年以前已经开始了。但是一直到了距今6000到7000年间的河姆渡文化时期,只有30%才完全进化成为栽培稻的特征,所以说稻谷的栽培驯化过程可能经历了数千年之长。
    这就是我们通过田螺山遗址的发掘得到的一个重大启示。这个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了美国的Science杂志上了,它在我们整个农业起源研究中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除了这个发现以外,我们的植物考古还有一个新发现。那就是除了稻谷以外,我们还发现了其他的采集的野生类植物,比如菱角,还有橡子。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就是橡子,南方管它叫栎果。
    橡子是可以食用的,橡子面我们都知道,虽然它不好吃但可以吃。橡子除了可食用以外,还有另外两个很重要的特点与农业种植的谷物很相似:一个是它是季节性成熟,第二个它是可储藏的。
    也就是在农业出现之前,采集狩猎经济群体采集的野生植物里绝大部分是不能储藏的,所以在采集狩猎阶段,人们是要不停地移动,不能定居,因为要不断地去寻找新的可采集的食物来源。
    而橡子是可以储藏的,所以说橡子与谷物有很多相似性。它的相似性就决定了橡子和谷物是可替代的。也就是说给你一把橡子再给你一把稻米,你可以从中选一个,只选一个就可以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