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文化变迁与边缘效应——西辽河流域北系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现与研究(4)

http://www.newdu.com 2018-06-25 《考古学报》(京)2016年第 朱永刚 参加讨论

    四结语
    以上讨论的西辽河北系区几种新石器时代文化虽然与辽西区主体文化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联系,但尚无可靠证据说明它们的直接来源及发生文化变迁的原因。也就是说按目前对辽西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序列和演变规律的认识,在不同时段节点上都难以形成像西梁、富河、哈民、南宝力皋吐那样的遗存,所以一定有其他文化因素在起作用。
    东北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以平底筒形罐为典型器,但筒形罐形态差别不大,变化难以把握。相比而言,陶器纹饰丰富多样,通过纹饰异同的类比及纹饰流变的梳理,在探讨区系划分和文化传播方面具有优势。西辽河北系区几种具有特性的文化类型,无论是西梁类型的条形堆纹,富河文化发达的篦点“之”字纹,还是哈民文化的麻点纹、方格纹、菱格纹,以及南宝力皋吐类型形式多样的附加堆纹、复线几何纹,在西辽河以南地区不仅少见,且饰纹方法迥然有别。以陶器纹饰区系观察,上述纹饰线索大多指向西辽河流域以北甚至北方以远地区。
    北方相邻的嫩江中下游地区,以往含条形堆纹遗存都被纳入昂昂溪文化(83)。由于该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所获材料以调查采集为主,这给运用器物形态变化和器物组合概念的考古文化类型学研究带来很大困难。有研究者曾尝试从纹饰分类入手,重点分析条形堆纹之流变,结合器物形态变化,将这一地区含此类纹饰的遗存分为四个阶段,并指出所谓昂昂溪文化,可能包含了不同性质、不同发展阶段的考古遗存(84)。近年发掘的吉林白城双塔遗址一期、二期遗存(85)、大安后套木嘎遗址第一至三期遗存(86),丰富了新石器时代的考古资料,结合早年的考古发现,大体可排列出嫩江中下游地区考古文化的序列与编年。其中,双塔一期遗存发表的六个样品测年数据,将本地区含条形堆纹遗存出现的年代追溯至距今万年前后,这是迄今东北地区发现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87)。由此向北,黑龙江中游俄罗斯境内的哈巴罗夫斯克至结雅河流经地区,已发现的新彼得罗夫卡、格罗马图哈和奥西诺湖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陶器均流行条形堆纹,其纹饰组合还包括栉齿纹和少许菱格纹等(88)。从嫩江下游到黑龙江中游广大地区,含条形堆纹陶器遗存,出现年代早,延续时间长,按其装饰风格可区划为贴塑纹陶器文化系统。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经正式发掘而命名的新开流文化,是三江平原及兴凯湖地区最早认知的新石器时代文化(89),同时也确立了周邻相关文化遗存的参照系。新开流陶器常见纹饰有菱格纹、鱼鳞纹和栉齿纹。菱格纹也称黑龙江编织纹,其饰纹方式“极有可能是以一种刻有纹饰的圆轴状物在陶器表面循同一方向连续滚压所致”(90),但也有一些纹饰是由独头工具垂直戳压形成的。三江平原及兴凯湖地区位于张广才岭和小兴安岭弧形山脉结合部的外围地带,东侧与俄罗斯滨海州接壤,南面隔图们江与朝鲜东北部为邻。审视周边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俄罗斯境内的鲁德纳亚、马雷舍沃、孔东等文化(91),朝鲜半岛东北端的罗津、西浦项二期遗存(92),都见有新开流文化类似的菱格纹和栉齿纹。根据鲁德纳亚遗址下层和鬼门洞穴遗址发表的多组碳十四数据(93),新开流文化的年代可界定在距今7500-6500年,也就是说含这类纹饰组合的相关遗存约距今7000年前就出现了。有学者甚至认为采用圆轴物在陶器表面连续滚压的传统饰纹方法,可追溯到距今8000年(94)。上述中、俄、朝毗邻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发现的菱格纹和栉齿纹,持续时间较长,流行区域广泛,聚类分析可区划为滚压纹陶器文化系统。
    此外,前面已讨论过的篦点“之”字纹,曾流行于外贝加尔的东南部,且出现的年代较早。相比较,辽西地区兴隆洼文化只有线形“之”字纹,到赵宝沟和红山文化,见有少量的篦点“之”字纹,唯有分布于西辽河以北地区的富河文化以篦点“之”字纹为主。据此推测,篦点“之”字纹主要分布在西辽河以北至外贝加尔的东南部,这种纹饰有由北向南推进的趋势(95)。尽管篦点“之”字纹与线形“之”字纹样式基本相同,但新石器时代外贝加尔及周围是尖圜底陶器文化的分布区,辽西地区是以平底筒形罐为特征的文化区,它们的发展是相对独立的,所以属于不同区系的两个文化系统。
    新石器时代晚期,哈民文化陶器上大量出现的麻点纹是一种很特殊的纹饰,和辽西地区传统饰纹方法不同,与以上列举其他地区的母体纹饰缺乏类比性。已知含这种纹饰的遗存,在松辽分水岭以北霍林河和洮儿河流域均有分布(96),然而没有证据显示其来源。至于这一时期科尔沁沙地产生文化突变的原因,目前尚无法作出合理解释。
    综上所述,西辽河流域以北乃至北方以远地区,按陶器纹饰和饰纹方法的不同,至少可划分为外贝加尔东南部的篦点“之”字纹系统;嫩江下游至黑龙江中游以条形堆纹代表的贴塑纹系统;三江平原与毗连俄、朝邻近地区以菱格代表的滚压纹系统。它们有别于辽河流域的线形“之”字纹系统,在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分布格局中,分属不同文化区系。以陶器纹饰区系划分的观点,相同或相近的陶器纹饰和饰纹方法应该有关联性。纵观西辽河北系区几种新石器时代文化与中心区考古文化相异的现象有一个显著特点,即表现为陶器纹饰的多元化,这就意味着该地区的文化变迁与周邻文化的渗透,尤其是来自北方不同系统文化因素向南传播有关。当然这一过程可能是波动、渐进式的,并非一蹴而就。
    本文关注的西辽河北系区,处于半湿润与半干旱、黄土台塬与沙漠草甸地带,历史上是游牧与农耕两种文明的结合部,也是不同经济形态相杂糅的地区。考古发现与研究证明,西辽河以南的种植业出现的早,是首先步入主营农业的地区,西辽河以北则以采集、渔猎经济为显著特征。一般认为,纬度越高的区域采集、渔猎业越发达,反之则农业经济的指向性越明显。就机制而言,高纬度地区易于向低纬度地区流动,逆向流动则十分困难。所以新石器时代这里发生的文化变迁并形成边缘效应,除文化背景外,生态环境和经济形态的差异是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在某种意义上,渔猎、采集者的抉择,曾深刻影响到本地区文化的发展进程。
    本文以西辽河北系区发现的几种文化类型为切入点,整合周边相关资料,深入探讨了文化变迁与边缘效应问题,提出将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解构成两个序列和双重构造模式。在区系考古学研究取向方面,为重建该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体系进行了初步探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