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白音长汗——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4年。 ②2002-2003年,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西拉木伦河流域先秦考古课题组对克什克腾旗、林西县、巴林右旗进行较大范围的考古调查,并对林西县井沟子西梁遗址发掘。2007年和2009年,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科尔沁沙地汉以前考古课题组对吉林省通榆县、洮南县、白城市洮北区,内蒙古科右中旗、扎鲁特旗、开鲁县、科左中旗等进行有针对性的考古调查。此后又参加了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科左中旗哈民忙哈遗址的大面积发掘工作。 ③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林西县井沟子西梁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2006年第2期。 ④齐晓光:《巴林右旗塔布敖包新石器时代及夏家店上层文化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2》,文物出版社,1994年。 ⑤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巴林右旗塔布敖包新石器时代遗址2009年发掘简报》,《考古》2011年第5期。 ⑥朱永刚:《查干木伦河流域古遗址文化类型及相关问题》,《考古与文物》2004年第3期。 ⑦汪宇平:《西喇木伦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通讯》1955年第5期;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文物工作组:《内蒙古自治区发现的细石器文化遗址》,《考古学报》1957年第1期;郭治中:《克什克腾旗盆瓦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2》,文物出版社,1994年。 ⑧朱永刚、王立新、塔拉主编:《西拉木伦河流域先秦时期遗址调查与试掘》,科学出版社,2010年。 ⑨陈全家:《内蒙古林西县井沟子西梁遗址出土动物遗存鉴定报告》,《西拉木伦河流域先秦时期遗址调查与试掘》,科学出版社,2010年。 ⑩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176页,文物出版社,1984年。 (11)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巴林左旗富河沟门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64年第1期。 (12)朱永刚、王立新、塔拉主编:《西拉木伦河流域先秦时期遗址调查与试掘》,科学出版社,2010年。 (13)朱永刚、郑钧夫:《科尔沁沙地东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存初探》,《边疆考古研究》第11辑,科学出版社,2012年。 (14)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内蒙古自治区分册》,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年。 (15)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吉林省志》卷四十三,文物志,14页,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 (16)连吉林、朴春月:《内蒙古科右中旗嘎查营子遗址调查》,《北方文物》2005年第1期。 (17)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科右中旗哈尔沁新石器时代遗址》,《草原文物》2011年第1期。 (18)朱永刚、郑钧夫:《通榆县三处史前遗址调查与遗存分析》,《边疆考古研究》第7辑,科学出版社,2008年。 (19)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白城双塔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考古学报》2013年第4期。 (20)朱永刚、吉平:《探索内蒙古科尔沁地区史前文明的重大考古新发现——哈民忙哈遗址发掘的主要收获与学术意义》,《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4期。 (21)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科左中旗文物管理所:《内蒙古科左中旗哈民忙哈新石器时代遗址2010年发掘简报》,《考古》2012年第3期。 (22)塔拉、吉平:《内蒙古南宝力皋吐墓地及遗址又获重要发现》,《中国文物报》2008年12月19日5版;吉平:《通辽市扎鲁特旗南宝力皋吐遗址D地点的发掘》,《内蒙古文物考古年报》2010年总第7期。 (23)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通辽市扎鲁特旗道老杜粮库遗址发掘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四辑,科学出版社,2013年。 (24)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白城双塔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考古学报》2013年第4期。 (25)连吉林、朴春月:《内蒙古科右中旗嘎查营子遗址调查》,《北方文物》2005年第1期;郑钧夫、朱永刚:《内蒙古科右中旗嘎查营予史前遗址复查与初步研究》,《边疆考古研究》第10辑,科学出版社,2012年。 (26)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科右中旗哈尔沁新石器时代遗址》,《草原文物》2011年第1期。 (27)朱永刚、张哈斯、温景山:《科左中旗白菜营子遗址复查与遗存试析》,《内蒙古文物考古》2010年第2期。 (28)朱永刚、王立新:《敖恩套布和西固仁茫哈遗址复查与遗存辨析》,《边疆考古研究》第9辑,科学出版社,2010年。 (29)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科尔沁左翼后旗阿仁艾勒遗址调查与遗存试析》,《草原文物》2011年第1期。 (30)朱永刚、郑钧夫:《科尔沁沙地东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存初探》,《边疆考古研究》第11辑,科学出版社,2012年。 (31)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科尔沁博物馆、扎鲁特旗文物管理所:《内蒙古扎鲁特旗南宝力皋吐新石器时代墓地》,《考古》2008年第7期;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扎鲁特旗人民政府:《科尔沁文明——南宝力皋吐墓地》,文物出版社,2010年。 (32)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扎鲁特旗文物管理所:《内蒙古扎鲁特旗南宝力皋吐新石器时代墓地C地点发掘简报》,《考古》2011年第11期。 (33)塔拉、张亚强:《内蒙古昆都岭遗址发掘取得重要收获》,《中国文物报》2008年11月26日2版。 (34)朱永刚、张哈斯、温景山:《科左中旗白菜营子遗址复查与遗存试析》,《内蒙古文物考古》2010年第2期。 (35)朱永刚、王立新:《敖恩套布和西固仁茫哈遗址复查与遗存辨析》,《边疆考古研究》第9辑,科学出版社,2010年。 (36)朱永刚、郑钧夫:《科尔沁沙地东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存初探》,《边疆考古研究》第11辑,科学出版社,2012年。 (37)郭治中最早提出的三段式纹饰布局,是指在筒形罐上三分之一处饰一周泥条带,泥条带以上至口部饰凹弦纹,泥条带以下至底部为交叉压印纹和“之”字纹,这三种纹饰的基本配置方式为兴隆洼文化所独有。参见郭治中:《内蒙古东部新石器——青铜时代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38)在林西锅撑子山,巴林左旗福山地,巴林右旗查干浑迪和林西白音长汗第一期遗存等地点发现这类遗存的陶器,主要特征,烧制火候低,器壁厚,素面,器类仅见筒形罐。其年代可能早于兴隆洼文化,但不排除某一时段并行的可能。从以往发现的线索来看,这类遗存在西辽河以北的分布范围还有扩大的趋势。参见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文物工作组:《内蒙古自治区发现的细石器文化遗址》,《考古学报》1957年第1期;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文物工作组:《昭乌达盟巴林左旗细石器文化遗址》,《考古学报》1959年第2期;朱永刚:《查干木伦河流域古遗址文化类型及相关问题》,《考古与文物》2004年第3期;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白音长汗——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上,科学出版社,2004年。 (39)朱延平:《富河文化的若干问题》,《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 (40)郭大顺、马沙:《以辽河流域为中心的新石器文化》,《考古学报》1985年第4期。 (41)朱延平:《富河文化的若干问题》,《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 (42)索秀芬、李少兵:《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与周边的关系》,《内蒙古社会科学》2014年第2期。 (43)刘观民:《西拉木伦河流域不同系统的考古学文化分布区域的变迁》,《考古学文化论集》第1集,文物出版社,1987年。 (44)徐光冀:《富河文化的发现与研究》,《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 (45)冯恩学:《我国东北与贝加尔湖周围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交流的三个问题》,《辽海文物学刊》1997年第2期。 (46)冯恩学:《俄国东西伯利亚与远东考古》,181-183页,吉林大学出版社,2002年。 (47)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白城双塔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考古学报》2013年第4期。 (48)赵宾福:《东北石器时代考古》,234页,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年。 (49)采自哈民忙哈遗址房址内的五个木炭标本,经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实验室测定,碳十四数据树轮校正年代为公元前3600—前3100年(半衰期为5730年)。 (50)塔拉、吉平:《内蒙古南宝力皋吐墓地及遗址又获重要发现》,《中国文物报》2008年12月19日5版;吉平:《通辽市扎鲁特旗南宝力皋吐遗址D地点的发掘》,《内蒙古文物考古年报》2010年总第7期。 (51)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白音长汗——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4年。 (52)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科左中族哈民哈新石器时代遗址2012年的发掘》,《考古》2015年第10期。 (53)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1983-2003年)》,文物出版社,2012年;郭大顺、张克举:《辽宁省喀左县东山嘴红山文化建筑群址发掘简报》,《文物》1989年第11期;方殿春、刘葆华:《辽宁阜新县胡头沟红山文化玉器墓的发现》,《文物》1984年第6期。 (54)吉林大学考古教研室:《农安左家山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报》1989年第2期。 (55)郑钧夫、朱永刚:《试论哈民忙哈文化》,《边疆考古研究》第15辑,科学出版社,2014年。 (56)朱永刚、吉平:《关于南宝力皋吐墓地文化性质的几点思考》,《考古》2011年第11期。 (57)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赤峰市博物馆:《大南沟——后红山文化墓地发掘报告》,《大南沟墓地碳十四年代测定报告》,科学出版社,1998年。 (58)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扎鲁特旗文物管理所:《内蒙古扎鲁特旗南宝力皋吐新石器时代墓地C地点发掘简报》,《考古》2011年第11期。 (59)塔拉、张亚强:《内蒙古昆都岭遗址发掘取得重要收获》,《中国文物报》2008年11月26日2版;张星德、马海玉:《小河沿文化的时空框架》,《北方文物》2010年第3期。 (60)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赤峰市博物馆:《大南沟——后红山文化墓地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98年。 (61)朱凤瀚:《吉林奈曼旗大沁他拉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考古》1979年第3期。 (62)朱永刚、王立新:《大沁他拉陶器再认识》,《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 (63)齐永贺:《内蒙古哲盟科左中旗新艾力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65年第5期。 (64)朱永刚、王立新:《敖恩套布和西固仁茫哈遗址复查与遗存辨析》,《边疆考古研究》第9辑,科学出版社,2010年。 (65)朱永刚、郑钧夫:《科尔沁沙地东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存初探》,《边疆考古研究》第11辑,科学出版社,2012年。 (66)塔拉、张亚强:《内蒙古昆都岭遗址发掘取得重要收获》,《中国文物报》2008年11月26日2版。 (67)冯恩学:《俄国东西伯利亚与远东考古》,165-189页,吉林大学出版社,2002年。 (68)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扎鲁特旗人民政府:《科尔沁文明——南宝力皋吐墓地》,134、135页,文物出版社,2010年。 (69)刘景芝、赵钺:《呼伦贝尔地区哈克文化玉器》,《名家论玉》(三),科学出版社,2010年。 (70)崔海亭、雍世鹏:《西辽河流域的景观结构与“三北防护林”建设》,《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及应用》,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年。 (71)宋豫秦等:《中国文明起源的人地关系简论》,31-35页,科学出版社,2002年。 (72)宋豫秦等:《中国文明起源的人地关系简论》,31-35页,科学出版社,2002年。 (73)梁思永:《热河查不干庙、林西、双井、赤峰等处所采集的新石器时代石器与陶片》,《田野考古报告》第一册,1936年。 (74)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收获》,36-40页,文物出版社,1962年。 (75)严文明:《长城以北的新石器文化》,《史前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1998年;《中国史前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文物》1987年第3期。 (76)郭治中:《内蒙古东部区新石器——青铜时代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77)郭治中:《红山文化研究历程的回顾与展望》,《内蒙古文物考古》2003年第1期。 (78)朱延平:《富河文化的若干问题》,《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 (79)李少兵、索秀芬:《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内蒙古文物考古》2010年第1期。 (80)朱永刚、王立新、塔拉主编:《西拉木伦河流域先秦时期遗址调查与试掘》,科学出版社,2010年。 (81)朱永刚、王立新:《敖恩套布和西固仁茫哈遗址复查与遗存辨析》,《边疆考古研究》第9辑,科学出版社,2010年;齐永贺:《内蒙古哲盟科左中旗新艾力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65年第5期。 (82)郑钧夫、朱永刚:《试论哈民忙哈文化》,《边疆考古研究》第15辑,科学出版社,2014年。 (83)梁思永:《昂昂溪史前遗址》,《梁思永考古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59年;黑龙江省博物馆:《昂昂溪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调查》,《考古》1974年第2期;杨虎、谭英杰、张泰湖:《黑龙江古代文化初论》,82-83页,《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镇赉县黄家围子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8年第2期。 (84)朱永刚:《论西梁遗存及其相关问题》,《考古》2006年第2期。 (85)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白城双塔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考古学报》2013年第4期。 (86)王立新、霍东峰、赵俊杰、刘晓溪:《吉林大安后套木嘎新石器时代遗址》,《2012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2013年。 (87)双塔一期遗存一例人骨样品碳十四测年数据为公元前9150—前8760年;五例陶片样品的热释光测年数据,最早为距今10400±600年,最晚为距今9445±710年。参见王立新、段天璟:《中国东北地区发现万年前后陶器——吉林白城双塔遗址一期遗存的发现与初步认识》,《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第2期。 (88)冯恩学:《俄国东西伯利亚与远东考古》,223-236页,吉林大学出版社,2002年。 (89)黑龙江省文物考古工作队:《密山县新开流遗址》.《考古学报》1979年第4期。 (90)朱延平:《新开流文化陶器的纹饰及其年代》,《青果集——吉林大学考古系建系十周年纪念论文集》,知识出版社,1998年。 (91)冯恩学:《俄国东西伯利亚与远东考古》,199-214、236-243页,吉林大学出版社,2002年;大贯静夫:《东北亚洲中的中国东北地区原始文化》,《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 (92)大贯静夫:《豆满江流域を中心そすゐ日本海沿岸の極東平底土器》,《先史考古學論集》1992年第2集;金用玕、徐国泰:《西浦项原始遗迹发掘报告》,《考古民俗论文集》第4集,社会科学出版社,1972年。 (93)鲁德纳亚遗址(新开流文化层)三个碳十四测年数据,分别为距今7550±60年、7690±80年、7390±100年。鬼门洞穴遗址五个碳十四测年数据,各为距今6380±70年、6575±75年、6825±45年、6710±105年、5890±45年。参见B·и吉亚科夫著,宋玉彬译:《鲁德纳亚码头多层遗址及滨海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分期》,《东北亚考古资料译文集——俄罗斯专号》,北方文物杂志社,1996年。 (94)朱延平:《新开流文化陶器的纹饰及其年代》,《青果集——吉林大学考古系建系十周年纪念论文集》,知识出版社,1998年。 (95)冯恩学:《我国东北与贝加尔湖周围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交流的三个问题》,《辽海文物学刊》1997年第2期。 (96)朱永刚、郑钧夫:《科尔沁沙地东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存初探》,《边疆考古研究》第11辑,科学出版社,2012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