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张金奎:明锦衣卫侍卫将军制度简论

http://www.newdu.com 2018-10-25 《史学月刊》2018年第5期 张金奎 参加讨论

    锦衣卫作为明代一个职能广泛的特殊的军事机构,其人员组成与一般卫所有很大的区别,侍卫将军就是其中一支特殊的队伍,本文试就相关问题做一粗浅探讨,以就教于方家①。
    一 从“天武将军”到“大汉将军”
    洪武六年(1373年),为加强宫廷守卫,明朝开始推行守卫金牌制度。金牌“以铜为之,涂以金。高一尺,阔三寸,以仁、义、礼、智、信为号”,分别由承担宫廷守卫任务的各级官兵佩戴,“仁字号上钑独龙盘云花,公侯伯都督佩之;义字号钑伏虎盘云花,指挥佩之;礼字号钑獬豸盘云花,千户卫镇抚佩之;智字号钑狮子盘云花,百户、所镇抚佩之;信字号钑盘云花,将军佩之”②。其中,佩戴信字号金牌的将军地位最低,在所镇抚之下。对于将军,“明实录”中这样介绍:
    国朝将军之设,选躯体丰伟、有勇力者为之,号曰“天武将军”。立将军千百户总旗统属其众,以年深者等而升之。凡早晚朝及宿卫、扈驾,俱执金瓜、披铁甲、佩弓矢,冠红缨铁盔帽,列侍左右。如大朝会,则披金甲、金盔帽,列侍殿庭,俱有定数。其有品秩者,依品俸级,余皆支米二石。若亡故,子弟愿代者,验有勇力方许。民及人材投充者,亦验其可否而用之。初隶拱卫指挥使司,后隶锦衣卫,止称曰“将军”③。
    从这段记载中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其一,将军的全称是“天武将军”,原隶属拱卫司,锦衣卫成立后,并入锦衣卫。其二,成为将军的基本条件不仅是军事素质好,“有勇力”,还要身材魁梧高大,外在形象要好。其三,普通卫所军士的月粮仅为一石,将军的待遇远高于卫军。其四,将军不能直接世袭,将军的子弟若要承袭,也要达到一定的标准。另外将军的选拔范围不限于军户,民户中的合格者也可入选。其五,将军的职责除了护卫外,主要承担重大活动时的礼仪性工作,近似于仪仗队。
    不过,在明代史籍中,很少见到“天武将军”的说法,倒是另一个称谓出现的频率更高。比如《菽园杂记》中记:
    职方司职掌收充将军……盖选军民中之长躯伟貌者以充朝仪耳。今谓之大汉将军……凡大朝会若夷使入贡,天子御正殿。大汉将军著饰金介胄,持金瓜铁钺刀剑,列丹陛上。常朝著明铁介胄,列门楯间。其次等者,御道左右及文武官班后,相向握刀布列。凡郊祀临藉田太学,銮舆出入扈从,以行宿卫巡警之事,则以侯伯都督系国戚者统之……④
    《留青日札》中也曾记载:“我朝直殿将军专选人材长大者,故曰大汉。南方人少,余杭吴某正德间曾选中。在元名镇殿将军,亦曰大汉。今许将军老而退直,在寒族,长不过九尺。”⑤从吴某的体貌特征、职掌来看,《菽园杂记》中提到的大汉将军似乎就是天武将军。之所以称为大汉将军,应与其身材高大有关。
    《留青日札》中称元代大汉将军即镇殿将军,这在元人史著中可以得到佐证。如《山居新话》中记:“国朝镇殿将军,凡请给衣粮,名之曰大汉。”⑥陶宗仪也曾提道:“国朝镇殿将军,募选身躯长大异常者充。凡有所请给,名曰大汉衣粮。”⑦可见,大汉将军的称谓在元代的确已经存在。可是,朱明王朝在立国之初为什么会抛弃已经众口皆知的“大汉将军”称谓不用,非要命名为“天武将军”呢?
    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正旦大朝会,车驾坐大庆殿,有介胄长大人四人,立于殿角,谓之镇殿将军。”⑧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曾提到:“车驾行境,前驱谓之队……其中谓之禁围,如殿中仗……今谓之殿门天武官,极天下长人之选八人。上御前殿,则执钺立于紫宸门下;行幸则为禁围门,行于仗马之前。”⑨这里提到的镇殿将军不仅与元明时期的大汉将军一样要求身材高大,而且提到“天武”二字,看来寻找天武将军的渊源需要回溯到宋代。
    宋朝为克服五代时期军人乱政的弊端,刻意压制武将,且把全国的精锐部队集中于京师及附近地区,由殿前司和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分别管理,“其最亲近扈从者,号诸班直,其次总于御前忠佐军头司、皇城司、骐骥院。余皆以守京师、备征伐”⑩。又依据战斗力强弱将这些士兵分为三等,“诸禁军名额系捧日、天武、龙卫、神卫为上军,五百文已上料钱见钱为中军,不满五百文料钱见钱并捧日、天武第五第七军、龙卫神卫第十军、骁猛、雄勇、骁雄、雄威为下军”(11)。可见,除天武第五、第七军外,其他的天武军都属于宋代禁军中的上军,是宋军精锐中的精锐。
    据王军营考证,“天武”军号在唐玄宗时期已经出现,“天武健儿”曾是抵抗安禄山叛军的一支力量,后于宪宗时期并入宦官控制的神策军,唐末复置,是皇家护卫禁军的一部分(12)。天武军的番号在五代时依然存在(13),但不是帝王依赖的主要禁卫力量。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诏改簇御马直曰簇御龙直,铁骑曰日骑,龙捷曰龙卫,控鹤曰天武……宽衣控鹤曰宽衣天武”(14),天武的番号被移植到控鹤军头上。
    控鹤军起源于武则天时期的左右控鹤禁率府,主管宫门禁卫。五代时期,控鹤军成为帝王侍卫亲军的主要组成部分,后周世宗柴荣改革军制时,将其纳入殿前司系统(15)。改革后的控鹤军虽然不再是禁卫军,但士兵来源大大拓宽,“武艺超绝及有身首者”(16)皆可入选,战斗力更强。宋初的诸多政策带有与五代政治乱局切割的意图,宋太宗放弃扬名于乱世的控鹤番号,改用“出身”更好的天武番号,亦是其表现之一。正如《宋太宗皇帝实录》所言,这次改名是“以美名易禁军旧号也”(17)。
    宋朝皇帝出行时,禁卫部队呈环形配置,“凡五重:亲从官为一重,宽衣天武官为一重,御龙弓箭直、弩直为一重,御龙骨朵子直为一重,御龙直为一重”(18)。按照宋军的选拔制度,“有自厢军升禁军,禁军升上军,上军升班直。升上军及班直者,皆临轩亲阅,自非材勇绝群,不以应召募”(19)。诸班直是皇帝最看重的扈从部队,宽衣天武军只是上军,但却排在御龙弓箭直、御龙直等诸班直之内,仅次于隶属皇城司、专用于殿内的亲从官(20),说明在皇帝眼中,其地位非常高。由此亦可看出,宋太宗将控鹤军更名为天武军,不仅仅是易美名那么简单,而是借此机会重新将战斗力倍增的控鹤军收回到皇家禁卫军的行列。
    不过,宽衣天武军和一般的天武军并不能画等号。据王军营考察,宽衣天武军的前身是宽衣控鹤军,即控鹤军之年龄较大者,执勤时身着宽大服装。《宋史》载:
    绍圣元年十一月,引进副使宋球言:“自立殿前司以来,有宽衣天武一指挥充驾出禁卫围子,常守把在内诸门,熙宁中废并,禁围只差天武,皇城诸门更不差人。乞复置宽衣一指挥;或不欲添置,乞将天武本军内以一指挥为宽衣天武。”诏:禁围子合用天武人兵,令殿前司今后并选定四十已上、有行止无过犯、不系新招拣到人充,遇阙选填(21)。
    宽衣天武军曾被宋神宗废置,说明他在护卫皇帝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很有限,从哲宗复置时的诏令来看,宽衣天武军选拔的基本条件是年龄在40岁以上、履历清白。一般来说,40岁以上的士兵军事技能已经有所退化,明显不及年轻力壮的军士,但却能居于皇帝禁卫的第二重,显示其主要职能似乎不是侍卫。结合前引史料中提及的天武官都是身材高大者来看,身着不利于作战的宽大服装的宽衣天武军的主要职责应是充当仪仗队,展示皇家威严、体面和排场。
    从前引孟元老、沈括、陶宗仪等人的著述来看,天武军中“极天下长人之选”者,更是皇家仪仗队中的佼佼者。因为常“立于殿角”,因而又被称为镇殿将军。到了元代,镇殿将军已被形象地称之为大汉将军。但在明初的官方史籍中,笔者只见到了“天武”,并未见到“大汉”的行用。曾在成化年间任职于兵部职方司、直接负责天武将军选拔的陆容,在《菽园杂记》中称,锦衣卫将军“今谓之大汉将军”(22),亦间接证明明初并未使用过“大汉将军”称谓。
    据“明实录”记载,在推行守卫金牌制度之前,朱元璋曾下令“造扈驾先锋金字银牌一千五百面”(23)。据此推断,在使用天武将军番号之前,朱元璋的主要禁卫部队应是扈驾先锋,且总兵力在1500人左右。“先锋”是明朝立国之前朱元璋精锐部队的番号,先锋军的层级有先锋与都先锋之别。先看几个个案。如,南直隶定远人李山,“甲午年归附从军,戊戌举保帐前先锋”(24)。南直隶江都人李成,“先系军丁,乙巳年杀退张氏,选充帐前带刀先锋”(25)。南直隶庐州府合肥人周显,“精悍有胆气,骁勇过人。初充带刀先锋,升帐前都先锋。又以奇功升骁骑左卫指挥”(26)。“带刀”在明代军事系统中是一个专有名词。如南直隶泰州人杨保,“洪武二十三年赴京比箭,已中,钦依锦衣卫带刀”(27);山西大同县人陈大,“前王保保下军。洪武二十二年钦选锦衣卫带刀旗手”(28)。勋臣子弟亦有带刀者,“公侯伯子弟称勋卫者,为带刀散骑舍人”(29)。可见,带刀是皇帝禁卫军中的重要成员。据此推断,明朝立国之前,朱元璋军中的帐前(带刀)先锋应属于其个人麾下的禁卫系统,且这一名号一直沿用到了洪武初年。
    先锋名号在明朝立国后依然存在。如河南开封府太康县人楚观音奴,“前王保保下湖广省左丞,洪武五年充银牌总先锋”(30);南直隶海州人蒋克忠,“吴元年充参随。洪武九年选充银牌先锋。二十一年钦除驾前都先锋,调锦衣卫”(31)。朱元璋在洪武六年抛弃“扈驾先锋”番号,改称之为“将军”,估计是为了与普通卫所中的精锐相区别,以突出皇帝的九五之尊。不过,将军番号同样早已存在于军中。如南直隶庐州府合肥人苏德成,“乙未年从军,丙申年选充将军,吴元年除实授百户”(32);山东平度州人于奉先,“洪武三年充金吾右卫将军”(33)。因此,朱元璋在放弃扈驾先锋名号之后,没有直接使用将军称谓,而是重新启用了宋朝的天武将军番号。
    至此,可以得出结论,明初拱卫司(锦衣卫)系统内的天武将军,其渊源可以直接追溯到宋代的天武军。明廷之所以在放弃扈驾先锋称谓之后采用宋代的“天武”番号,弃元代之“大汉”不用,除了宣示延续汉家正统,呼应“驱逐胡虏,恢复中华”(34)的政治宣传之外,亦暗含有与一般卫所军做等级切割的目的。
    然而,“大汉将军”的称谓既形象,又已使用多时,要想完全将其从历史舞台上驱离并非易事。因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汉将军”不仅重新被人们接受,且逐渐回到了明朝的官方文献中。如官修《大明会典》(以下简称《会典》)记载:
    凡锦衣卫将军,选躯干丰伟、有勇力者为之。其尤丰伟者,曰大汉将军,以直殿内。立千百户总旗,统率其众。年深者,以次升补(35)。
    这一记载又引出另一个问题,即锦衣卫侍卫将军似乎并不像陆容说的那样,可以和大汉将军画等号。可《会典》中也曾记载“锦衣卫大汉将军一千五百七员名”(36),似乎大汉将军和锦衣卫将军没什么区别。但该书在记录朝贺规制时,大汉将军和锦衣卫将军又有所区别,如皇极殿朝贺时,“御座左右,将军一百十八人。锦衣卫九十八人。内四十二人,金盔甲;十六人,明盔甲,俱悬金牌,佩刀,执金瓜;二十人,明盔甲,悬金牌,执大红刀;二十人,红盔青甲,悬金牌,佩刀,执金瓜……帘下,锦衣卫大汉将军四人,金盔甲,悬金牌,佩刀,执大金瓜、斧”(37)。
    那么,锦衣卫将军和大汉将军到底是什么关系呢?这要从明初的有关制度说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