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张金奎:明锦衣卫侍卫将军制度简论(5)

http://www.newdu.com 2018-10-25 《史学月刊》2018年第5期 张金奎 参加讨论

    四 结语
    明朝立国之初,在“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旗号下,不便沿用元朝制度,于是重新启用了宋朝的旧番号,将侍卫将军命名为“天武将军”。但制度的发展自有其内在规律,在元代旧制的影响下,原本用于镇殿、直殿者的名号“大汉将军”,不仅成功地剥夺了宋代“宽衣天武军”番号复活的机会,而且在明中叶成为全体锦衣侍卫将军的代名词,以至于相关文献只能以其衣饰、执勤位置等外在形态来区分正牌大汉将军和一般侍卫将军(160)。
    出于维护皇家排场的需要,将军,特别是正牌大汉将军始终被皇帝重视,哪怕是在动乱时期也要尽可能地维持其存在。如弘光政权初创时,兵部郎中万元吉建议在财政紧缺的情况下,“大汉止用军校三百名,锦衣卫校止用军校五百名。其锦堂上止用一员,加提督官旗办事衔”(161),即是为皇家威仪考虑。隆武帝称帝不久即匆匆选拔20名大汉将军,目的也在于此。
    作为禁卫军的核心,明廷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管理制度,同时给予将军们诸多优待,但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这些优厚待遇并没有换来对方一丝不苟地履行职责,反而成了将军制度败坏的催化剂。一方面,侍卫将军虚应故事,不认真执勤,不仔细维护仪仗服装、设备,甚至买闲离岗,勾结盗匪;另一方面,大批民户通过主动投充的方式进入将军营,进而通过明廷赋予将军子弟依据不同年限替补为校尉、力士的优待政策以及执行政策时的不严肃,世代留驻锦衣卫,成为既得利益群体的一部分,以至于后人产生将军子弟“替校尉诸役,亦系世袭”(162)的误解,致使锦衣卫所部日渐冗滥,同时也加剧了明廷的财政负担。
    与此同时,明廷在制度层面也陆续出现问题。兵部在候补将军选拔上的无序,致使高龄候补者层出不穷,进而削弱了将军的总体素质。不谙军旅的驸马以及已长期脱离实战的公侯成为将军营的主官,虽然可以确保将军营的忠诚,但亦使将军们的侍卫职能逐渐弱化,日渐沦为纯粹的仪仗兵。明中叶,兵部视收将军为“细事”,以“不当烦渎圣昕”为理由,废除了由皇帝亲自查阅新入选将军的制度,仅“告通状,送部施行”(163)。这一方面体现了对侍卫将军的不重视,另一方面似乎也是将军营沦为仪仗队后的自然反应,而这无疑又促使将军们进一步苟且应事,不关心武技。官与军两方面的共同“努力”,最终造成将军制度一步步败坏,直至随着明王朝的垮塌被彻底抛弃。
    参考文献:
    ①此前学界对锦衣卫的研究情况,请参看拙作《八十年来锦衣卫研究述评》,《中国史研究动态》2015年第1期,第30~36页。侍卫将军,此前尚无专门研究。
    ②③《明太祖实录》卷八二,洪武六年五月乙丑,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印本,第1479、1479~1480页。
    ④陆容撰,佚之点校:《菽园杂记》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4页。
    ⑤田艺蘅著,朱碧莲点校:《留青日札》卷一五《大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81页。
    ⑥杨瑀:《山居新话》,中华野史丛书·辽夏金元卷,济南:泰山出版社2000年版,第608页。
    ⑦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一《大汉》,陶宗仪著,徐永明、徐光辉整理:《陶宗仪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200页。
    ⑧孟元老著,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卷六《元旦朝会》,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59页。
    ⑨沈括著,胡道静校注:《梦溪笔谈》卷一《故事一》,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9页。
    ⑩(11)脱脱等:《宋史》卷一八七《兵一》,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4570、4579页。
    (12)参见王军营:《北宋宽衣天武禁军考论》,《宋史研究论丛》第16辑,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83~84页。按,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对该文多有借鉴,恕不一一注出。
    (13)如高承《事物纪原》卷一○《军伍名额部第五十一·天武》记载:“梁开平二年十二月,改左右天武为龙虎军,左右龙虎为天武军额。”(金圆、许沛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18页)
    (14)脱脱等:《宋史》卷一八七《兵一》,第4571页。按,高承《事物纪原》卷一○《军伍名额部第五十一·天武》条引《皇祐大飨明堂记》云:“五代禁军号控鹤,年多者号宽衣控鹤。太平兴国中改控鹤为天武,宽衣控鹤曰天武散手,后又改为宽衣天武。唐天宝中有天武健儿,今取此名。”(第518页)可见宽衣控鹤不是直接改名为宽衣天武,中间曾有过渡。《宋史》的记载不是很准确。
    (15)参见穆静:《五代控鹤军考》,《史学集刊》2008年第6期,第105~109页。
    (16)王溥:《五代会要》卷一二《京城诸军》“小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06页。
    (17)钱若水修,范学辉校注:《宋太宗皇帝实录》“附录一·辑佚”,太平兴国二年正月庚辰,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820页。
    (18)李焘著,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点校:《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一六,景祐二年四月辛巳,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729页。
    (19)马端临著,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点校:《文献通考》卷一五二《兵考四》,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4546页。
    (20)宋仁宗时,名士张方平在奏疏中云:“国初循周制,置诸班直,备爪牙士,属殿前司,又置亲从官,属皇城司。其宿卫之法,殿外则相间设庐,更为防制,殿内则专用亲从,最为亲兵也。”(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六三,庆历八年二月甲寅,第3927页)
    (21)脱脱等:《宋史》卷一八八《兵二》,第4612~4613页。
    (22)陆容:《菽园杂记》卷四,第44页。
    (23)《明太祖实录》卷八二,洪武六年五月乙丑,第1479页。
    (24)《平越卫选簿》,中国明朝档案总汇第60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页。
    (25)《义勇后卫选簿》,中国明朝档案总汇第66册,第337页。
    (26)李贤等:《明一统志》卷一四《庐州府·人物·周显》,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72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本,第328页。
    (27)《大罗卫选簿》,中国明朝档案总汇第59册,第451页。
    (28)《宁夏前卫选簿》,中国明朝档案总汇第56册,第428页。
    (29)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一《舍人校尉》,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39~540页。
    (30)《云南左卫选簿》,中国明朝档案总汇第58册,第476页。
    (31)《成都左护卫选簿》,中国明朝档案总汇第57册,第356页。
    (32)《清浪卫选簿》,中国明朝档案总汇第63册,第420页。
    (33)《桂林右卫选簿》,中国明朝档案总汇第58册,第143页。
    (34)《明太祖实录》卷二六,吴元年十月丙寅,第402页。
    (35)(36)(37)万历《大明会典》卷一四二《兵部二十五·侍卫》,台北:文海出版社1984年影印本,第2000、1997、1997页。
    (38)陆:《病逸漫记》,中华野史丛书·明朝卷一,济南:泰山出版社2000年版,第355页。
    (39)查继佐著,倪志云、刘天路点校:《明书(罪惟录)》志二四《锦衣志》,济南:齐鲁书社2014年版,第976页。
    (40)(48)万历《大明会典》卷一三四《兵部十七·将军营》,第1912页。
    (41)明制与今制度量衡换算标准,参见邱隆:《中国历代度量衡单位量值表及说明》,《中国计量》2006年第10期,第46页。
    (42)陆:《病逸漫记》,第355页。
    (43)查继佐:《明书(罪惟录)》志二四《锦衣志》,第976页。
    (44)万历《大明会典》卷一四二《兵部二十五·侍卫》,第2000页。
    (45)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一五《大汉》,第281页。
    (46)盛枫:《嘉禾征献录》卷四九《朱将军》,续修四库全书第54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本,第745页。
    (47)《明英宗实录》卷一九七,景泰元年十月戊子,第4185页。
    (49)万历《大明会典》卷一四二《兵部二十五·侍卫》,第1997页。按,《明熹宗实录》卷一九记:“祖制:锦衣卫大汉将军一千三百七员名。”(天启二年二月丙戌,第977~978页)此数字和《会典》的记载相差200名,估计是“实录”传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50)《明孝宗实录》卷一八三,弘治十五年正月癸巳,第3381页。
    (51)嘉靖《秦安志》卷八《田赋志第七·户》,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599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影印本,第260页。
    (52)《明太祖实录》卷一二四,洪武十二年四月戊午,第1990页。
    (53)(54)万历《大明会典》卷一四四《兵部二七·力士校尉》,第2013、2013~2014页。
    (55)《(南京)豹韬卫选簿》,中国明朝档案总汇第73册,第325页。
    (56)《开平卫选簿》,中国明朝档案总汇第70册,第86页。
    (57)(58)《锦衣卫选簿》,中国明朝档案总汇第49册,第234、233页。
    (59)《留守左卫选簿》,中国明朝档案总汇第54册,第122页。
    (60)《(南京)锦衣卫选簿》,中国明朝档案总汇第73册,第116页。
    (61)《明太祖实录》卷八二,洪武六年五月乙丑,第1479~1480页。
    (62)《明英宗实录》卷二二○,景泰三年九月丙申,第4751页。
    (63)《明英宗实录》卷二四五,景泰五年九月壬戌,第5324页。
    (64)弘治《徽州府志》卷九,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2年影印本,原书无页码。
    (65)佚名:《钦明大狱录》卷上,四库未收书辑刊第1辑第15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影印本,第653页。
    (66)《明世宗实录》卷一三八,嘉靖十一年五月癸酉,第3250页。
    (67)《明宣宗实录》卷五六,宣德四年七月癸亥,第1337~1338页。
    (68)《明孝宗实录》卷六三,弘治五年五月辛卯,第1223页。
    (69)《明孝宗实录》卷一八三,弘治十五年正月癸巳,第3381页。
    (70)《明孝宗实录》卷二一四,弘治十七年七月辛丑,第4031页。
    (71)《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一二六《兵考·禁卫兵》,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29册,第516页。
    (72)(75)万历《大明会典》卷一四二《兵部二十五·侍卫》,第1997、2001页。
    (73)《明仁宗实录》卷三下,永乐二十二年十月癸亥,第125页。
    (74)傅维鳞:《明书》卷七一《戎马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38册,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影印本,第727~728页。按,《明英宗实录》卷一七“正统元年五月丁亥”条记,“十三道监察御史李辂等言十事……一、内府各衙门守卫官军,纵令无牌面旗校、军匠人等穿走,甚至挑行李酒食等物出入,略无忌惮。其守卫官军有带牌回家,及在街游荡者。门下止有二三人,或立或卧。又有不候交班辄去者。乞差御史巡视究问。一、上直将军多有悬带金牌,私自回家宿歇,因而纠合盗贼,遇开朝门,混同竞入。乞行都察院禁约、锦衣卫点视”(第337~338页)。估计傅维鳞所记正统中御史建言点阅一事指的就是正统元年李辂等建言。
    (76)《明英宗实录》卷九九,正统七年十二月庚戌,第2003页。
    (77)《明宪宗实录》卷二八,成化二年闰三月庚寅,第558~559页。
    (78)《明宪宗实录》卷二一九,成化十七年九月丁亥,第3790~3791页。
    (79)万历《大明会典》卷一三四《兵部十七·将军营》,第1911~1912页。
    (80)(81)《署兵部尚书(宋槃)等为遵制裁汰老弱补充精壮以严侍卫事题行稿》,中国明朝档案总汇第10册,第45~46、49页。
    (82)《兵部为遵例季终查点侍卫人员并开列未到将军名单事行稿》,中国明朝档案总汇第11册,第171~177页。
    (83)(85)万历《大明会典》卷一三四《兵部十七·将军营》,第1911页。
    (84)(89)《兵部为荐梁国祚顶补锦衣卫上伍大汉官员缺事行稿》,中国明朝档案总汇第10册,第177~178页。
    (86)陆:《病逸漫记》,第354页。
    (87)《锦衣卫选簿》,第234页。
    (88)《(南京)羽林右卫选簿》,中国明朝档案总汇第72册,第330页。
    (90)陈梦雷等编:《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官常典·仪卫部汇考二》,(北京)中华书局、(成都)巴蜀书社1985年缩印本,第34767页。
    (91)方以智:《通雅》卷二五《官制·武职》,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57册,第504页。
    (92)王鏊:《震泽纪闻》卷下《刘瑾》,王鏊著,吴建华点校:《王鏊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633页。
    (93)《明宣宗实录》卷三,洪熙元年七月癸酉,第76页。
    (94)《明英宗实录》卷一八二,正统十四年九月戊寅,第3537页。
    (95)《明英宗实录》卷一六二,正统十三年正月甲午,第3142页。
    (96)《明英宗实录》卷三一九,天顺四年九月乙亥,第6642~6643页。
    (97)《明宪宗实录》卷二七三,成化二十一年十二月丁酉,第4604页。
    (98)《明武宗实录》卷四四,正德三年十一月丁酉,第1008~1009页。
    (99)《明武宗实录》卷四四,正德三年十一月戊申,第1015页。
    (100)《明孝宗实录》卷一八五,弘治十五年三月甲午,第3414页。
    (101)《明宪宗实录》卷二二三,成化十八年正月庚辰,第3836页。
    (102)参见《明世宗实录》卷一一一,嘉靖九年三月乙未,第2616页;《明世宗实录》卷三五○,嘉靖二十八年七月丁亥,第6334页;《明穆宗实录》卷二九,隆庆三年二月辛卯,第775页。按,邬景和曾于嘉靖二十八年改领宗人府,后因故免职,“隆庆改元,诏复原爵,仍掌宗人府事,兼管大汉将军”,直到隆庆三年二月去世(《明穆宗实录》卷二九,隆庆三年二月壬午,第758~759页)。
    (103)王世贞著,魏连科点校:《弇山堂别集》卷九《皇明异典述四·驸马坐府典兵》,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64~165页。
    (104)《明神宗实录》卷一三三,万历十一年二月壬子,第2491页。
    (105)《明神宗实录》卷一六九,万历十三年十二月庚午,第3052~3053页。按,“实录”中“顾承光”和“顾承先”交替出现,且职务、职事都一样,应是同一个人。
    (106)《明神宗实录》卷四○八,万历三十三年四月癸酉,第7621页。
    (107)《明神宗实录》卷四五八,万历三十七年五月戊戌,第8646页。
    (108)郑若曾《筹海图编》卷二上记载,永乐九年“遣三宝太监王进奉使日本,收买奇货。至宁波,选壮军顾通,号大汉将军,同往彼国”(李致忠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56页)。虽然顾通是冒牌货,但可间接说明用大汉将军充当门面的现象在明初就存在。
    (109)《明太祖实录》卷一九八,洪武二十二年十二月己亥,第2972页。
    (110)《明太祖实录》卷二一九,洪武二十五年七月壬午,第3213~3214页。
    (111)(114)刘斯洁:《太仓考》卷五之二《月粮》,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第768页。
    (112)刘斯洁:《太仓考》卷五之一○《岁支》,第776页。
    (113)刘斯洁:《太仓考》卷五之一○《岁支》,第776页。按,洪武十九年和二十二年的规定,万历《大明会典》卷四一《户部二十八·月粮》(第744页)分别记载为永乐十九年和二十二年发布,但永乐二年时,朱棣还重申“锦衣卫将军月粮并全给米”(《明太宗实录》卷三三,永乐二年八月癸巳,第591页),可见此前已有相关规定。因此,本文以《太仓考》的记载为准。
    (115)万历《大明会典》卷一四三《兵部二十六·守卫》,第2011页。
    (116)《明太宗实录》卷三九,永乐三年二月己巳,第649页。
    (117)《明太宗实录》卷一一,洪武三十五年八月壬子,第175页。
    (118)《明仁宗实录》卷四下,永乐二十二年十一月己亥,第154页。
    (119)(123)(124)万历《大明会典》卷一四二《兵部二十五·侍卫》,第2000~2001、2000、2000页。
    (120)《明英宗实录》卷二七三,景泰七年十二月戊戌,第5763页。
    (121)陈燕翼:《思文大纪》卷二,中国野史集成丛书第34册,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影印本,第141页。
    (122)《明仁宗实录》卷二中,永乐二十二年九月壬午,第62页。
    (125)《明宪宗实录》卷二三五,成化十八年十二月壬辰,第4013~4014页。
    (126)《明孝宗实录》卷八,成化二十三年十二月辛巳,第167~168页。
    (127)《明穆宗实录》卷一八,隆庆二年三月辛酉,第505页。
    (128)南炳文校正:《校正泰昌天启起居注》卷一,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0~11页。
    (129)《锦衣卫大汉将军张江等为循例恳赐冠带以图报效事奏本》,中国明朝档案总汇第8册,第87~88页。
    (130)《明孝宗实录》卷一四四,弘治十一年闰十一月乙亥,第2511页。
    (131)《明穆宗实录》卷二五,隆庆二年十月辛卯,第687页。
    (132)《明孝宗实录》卷一五五,弘治十二年十月丙辰,第2787页。
    (133)《神策卫选簿》,中国明朝档案总汇第60册,第437页。
    (134)《留守后卫选簿》,中国明朝档案总汇第65册,第152页。
    (135)王天有、张何清点校:《逆臣录》卷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81页。
    (136)《留守左卫选簿》,第122页。
    (137)《明英宗实录》卷一七,正统元年五月丁亥,第338页。
    (138)《明孝宗实录》卷一三○,弘治十年十月辛卯,第2308页。
    (139)《明熹宗实录》卷三八,天启三年九月甲辰,第1975~1976页。
    (140)《明英宗实录》卷二七六,天顺元年三月己丑,第5892~5893页。
    (141)《明世宗实录》卷四二八,嘉靖三十四年十一月癸巳,第7394页。
    (142)李维桢:《冯氏家传》,冯惟敏著,谢伯阳编纂:《冯惟敏全集》“附录”,济南:齐鲁书社2007年版,第522页。
    (143)万历《大明会典》卷一四四《兵部二十七·力士校尉》,第2013页。
    (144)万历《大明会典》卷一四二《兵部二十五·侍卫》,第2000页。
    (145)《明孝宗实录》卷二,成化二十三年九月壬寅,第19页。
    (146)《锦衣卫选簿》,第183页。
    (147)(149)万历《大明会典》卷一四四《兵部二十七·力士校尉》,第2013页。
    (148)《明孝宗实录》卷二一,弘治元年十二月庚子,第491页。
    (150)(151)(152)万历《大明会典》卷一三四《兵部十七·将军营》,第1911页。
    (153)南炳文校正:《校正泰昌天启起居注》卷一,第11页。
    (154)《直隶永平府滦州为查明候缺将军赵承器马应文并无过犯事申文》,中国明朝档案总汇第1册,第249页。按,引文中的“钦差巡”3字原件模糊,系笔者推测。
    (155)《顺天府大兴县为查明候缺将军陶松龄等无过犯事申文》,中国明朝档案总汇第1册,第250页。
    (156)《直隶保定府为限日赴兵部送满城县候缺将军名单事公文》,中国明朝档案总汇第1册,第257页。
    (157)万历《大明会典》卷一三四《兵部十七·将军营》,第1911~1912页。
    (158)《署兵部尚书(宋槃)等为遵制裁汰老弱补充精壮以严侍卫事题行稿》,第46页。
    (159)《兵部为遵例季终查点侍卫人员并开列未到将军名单事行稿》,第172页。
    (160)如陆容《菽园杂记》卷四中记:“凡大朝会若夷使入贡,天子御正殿。大汉将军著饰金介胄,持金瓜铁钺刀剑,列丹陛上。常朝著明铁介胄,列门楯间。其次等者,御道左右及文武官班后,相向握刀布列。”(第44页)个别时候,“大汉将军”只作为正牌直殿者的称谓,如隆庆二年册立太子诏书云:“大汉将军侍卫二年半以上者,给与冠带。四年半以上者,授试百户。将军侍卫二十年以上者,亦俱冠带荣身。”(《明穆宗实录》卷一八,隆庆二年三月辛酉,第505页)这里提到的“大汉将军”和“将军”显然有不同的指向。只是这种区分使用和官方文献(如《会典》)中泛用的“大汉将军”并存,不仅给研究者带来诸多不便,也是明朝制度层面出现混乱的一种反映。
    (161)李清著,何槐昌点校:《南渡录》卷一,明末清初史料选刊本,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9~10页。
    (162)陈僖:《燕山草堂集》卷四《客窗偶谈·锦衣卫》,四库未收书辑刊第8辑第17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影印本,第571页。
    (163)陆容:《菽园杂记》卷四,第40页。
       本文原载于《史学月刊》2018年第5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