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社会认同一方面建构起与“他们的群体”(them group)相互对应的“我们的群体”(us group),另一方面又在“我们的群体”中建构起多个“内群体”(ingroup),从而形成了社会认同的多元性。根据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定义,所谓“内群体”是指个体在心理上认同自己为其成员的社会群体,与其相对应的则是“外群体”(outgroup),“外群体”是指个体不认同自己是其成员的社会群体。显然“外群体”就是由社会认同建构起的“他们的群体”,而“内群体”则是“我们的群体”,只是“内群体”存在于“我们的群体之中”,比如在教师群体中,既存在着“中小学(普教)教师群体”和“大学(高教)教师群体”等教师群体中的“内群体”,也存在这“男教师”和“女教师”,乃至“LGBT教师”等不同的内群体。同理,在多民族国家的全体人民群体中则存在着各种不同的“民族群体”,从而形成了数量不等的诸“内群体”。正是由于“我们的群体”中存在着诸多“内群体”,因此,社会认同始终是多元的,即个体可以同时具有不同的“内群体”认同,并且不同的“内群体”认同有的具有较高的相互重叠度,有的则相互重叠度较低,甚至相互不重叠。“当多个内群体的重叠被认为很高时,个体维持相对简化的认同结构,使不同内群体中的成员聚集为单个的内群体认同”。 很大的程度上,社会认同的多元性,以及诸“内群体”认同的重叠度对多民族国家内部各民族,其中包括亚层次民族和一体层次民族的国家认同建构具有重要的影响。以下将逐一考察、介绍、分析三种不同类型的多民族国家在国家认同建构方面的差异。 首先,中央(联邦)政府和地方民间都承认本国存在多个具有国家情感的一体层次民族(nation)的多民族国家,其国内各民族在民族层面的“内群体”多元认同方面是相互不重叠的,即各民族的民族认同之间基本不相交。其主要表现为:在这种类型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内各民族成员在民族群体(“内群体”)认同方面不相互聚集而形成单个的“内群体”(民族)认同,也就是每个民族群体,不论是一体层次民族(nation)群体还是亚层次民族(ethnic group)群体,在建构自身的“内群体”认同的同时并不建构相互交叉的“内群体”——国家层面的一体层次民族(nation)——的民族认同。这无疑导致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互分离。所谓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互分离是指,在这种类型的多民族国家内,各民族的国家认同建构并不透过建立一个国家层面的一体层次民族(nation)的民族认同来进行,即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建构是相互平行而不相交的。具体而言,这一类型的多民族国家往往或者通过给予国内各一体层次民族的民族自决权和分离权以及加强各民族(包括nation和ethnic group)的平等参与国家事务的途径,或者通过与建构一体层次民族(nation)认同无关的国家公民身份以及多元文化建设等路径来建构国家认同。毫无疑问,过去的苏联,以及今日的埃塞俄比亚走的就是前者的道路;而当今依然还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英国、加拿大等多民族国家在允许国内某些“民族”有自决权的同时,很强调走后者的途径,其中加拿大则更为强调多元文化政策的作用。很小部分否认国内存在多个一体层次民族(nation)的多民族国家内部的国家认同路径也行英、加之道,比如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就是如此。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