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包路芳:民族文化的城市适应与再生

http://www.newdu.com 2018-10-31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 包路芳 参加讨论

    提要:民族文化如何在城市中落地生根并不断适应城市的变化发展,是现阶段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突出的民族问题之一。坐落于北京大栅栏杨梅竹斜街的老字号济安堂王回回狗皮膏药铺已有400多年历史,几代王回回家族应对城市和社会大环境的急剧变化,尤其是在迅猛的旧城改造背景下,不断对老字号遗产进行更新换代,在保持传统与适应时代的平衡中完成自身的城市适应和文化再生,为民族文化的城市适应和新生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样本。 
    关键词: 民族文化;济安堂药铺;城市适应;文化再生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维吾尔族流动人口的城市接纳与融入”(15BMZ088)、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级项目“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流动”(2018-05-KTBX1321)、新疆少数民族现代化研究中心“南疆基层社会结构及基层政权建设对策研究”(XJEDU040115B0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包路芳,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城乡社会学、社区治理。 
    中图分类号:C956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004—3926(2018)09—0028—06 
    从2014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讲话到党的十九大报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都北京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汇聚之地,也是中华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见证,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交流中心,是全国民族成分齐全的散杂居城市,全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人在京工作、学习和生活。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北京市有少数民族户籍人口80.1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4.1%。[1]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虽然不高,但民族成分齐全、分布广泛,而且在京少数民族人才荟萃,国内外交往活跃。北京的多民族文化特色作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缩影,也是北京海纳百川的象征。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原来僻居西部的各民族群众也纷纷加入我国2.6亿的流动人口大军,大量涌入东部、进入城市。这种前所未有的人口大流动一方面给中国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活力,一方面也使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性突显出来,特别是少数民族人口的城市融入问题格外突出。中央第四次民族工作会议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的活跃期,做好城市民族工作越来越重要……让城市更好接纳少数民族群众,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2]历史和现实的经验都值得借鉴,北京西城区大栅栏街道的老字号店铺——济安堂王回回狗皮膏药铺的历史变迁过程,就提供了一个民族文化城市融入与再生的典型案例。 
    一、以特色服务进城,融入都市 
    大栅栏建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与故宫配套的市井街区,至今已有570多年历史。大栅栏作为北京城最早的商业区,街区的形成发展与北京城的建立和不断扩充基本同步。自明朝开始,这里就成为了各地物资流通、信息人员交流的中转站,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商业文化。明清时期回族经营的商贸活动范围扩大,大批回族商人来往于北京与各地之间。北京回族的商贸活动主要还是小商小贩形式,售卖牛羊肉、清真饮食等成为他们经营的主要行业,此外珠宝、茶叶、香料、药材等行业也占有较大份额。[3](P.28)约在明朝万历年间,王氏家族的祖先王回回从河北农村来到北京,以制售祖传的膏药立足于北京,生意兴隆家业渐大后,就在大栅栏杨梅竹斜街购房置产,开设济安堂王回回狗皮膏药铺,至今已有400余年历史。王回回秘制狗皮膏药的药方由王氏家族的祖先王回回始创并据此命名,此后世代祖传且传男不传女。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