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包路芳:民族文化的城市适应与再生(2)

http://www.newdu.com 2018-10-31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 包路芳 参加讨论

    清王朝建都北京后,内城完全成为八旗驻地,政府取缔一切商业街区,内城社会处于封闭状态。外城则成为汉族、回族等其他民族居住区,也是北京城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区域,商贸活动日趋兴盛。北京内外城居民主要以满、蒙、汉、回等民族人口为主,清代北京拥有人口1375452人,据推算北京城内的回民人数有4万多人。[3](P.9)当时回族分布的基本特点是“大分散、小集中”,与汉族杂居,在城区自成街巷,在乡村自成村落。近代中国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入侵与民族工业的兴起,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工商业和人口向城市的聚集使城市规模扩大,社会流动增加,北京开始了近代化、城市化进程。随着商品流通领域不断扩大,北京的商业、服务业也日益兴旺,逐渐打破了城市的封闭状态。大栅栏地区成为北京城综合型的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商业文化、戏曲文化和会馆文化在此汇聚,共生互荣。社会的安定、商业经济的繁荣、文化的发达、民族的杂居为大栅栏的繁盛提供了适宜的文化生态环境,这片方寸之地成为老北京城乃至全国数一数二的繁华区域和商贸中心。 
    随着外城日趋繁华,大栅栏等商业区人口增长很快,大批打工者来此就业。在王氏家族的辛苦经营下,至清末民初济安堂王回回狗皮膏药铺已有五间铺面房,由王明和王亮兄弟俩分管,生意做得有声有色。伴随家族经济实力的增强,为了适应民国时期北平城市的电气化发展,王氏兄弟审时度势,不再单纯经营药铺。他们根据市场的需要,在东边小房加设了“王记电料行”,由王明经营,主卖电话、电灯、灯箱等系列产品并提供灯箱广告等服务。但济安堂王回回狗皮膏药铺仍是家族招牌和主业,四间铺面房为济安堂王回回狗皮膏药铺,由王亮继承和经营。当时的药铺前店后厂,几代人在这里生活和经营,出售的狗皮膏药属于“私家秘方”,专治风湿病、腰酸腿疼和浑身筋骨疼等症状。因其疗效显著,清末民国时期济安堂王回回狗皮膏药铺已经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中医药老字号,深受京城内外各界人士的青睐。 
    直至“文化大革命”之前,“京都济安堂王回回家祖传真正狗皮膏药铺”的牌匾一直挂在药铺堂前屋檐上,成为京城醒目的文化景观。药铺数十代传人秉承家族理念,严格遵守“密不外传”的祖训,不从家族外雇佣工人,所有制药员工都来自家族内部,有效地避免了药方外泄。虽然药铺生产规模一直很小,制药工艺简单,但却获得垄断地位,赢得较大名气。不过“密不外传”的祖训和做法,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药铺的扩大与发展。民国时期,王回回(狗皮膏药)与王致和(腐乳)、王麻子(剪刀)三家一起被誉为老北京的“京城三王”,享有较高的人气。 
    从明朝万历年间济安堂王回回狗皮膏药铺在北京城大栅栏开始创业,到清末民国时期药铺被冠以“京城三王”的美誉,见证了北京城大栅栏的兴盛与繁华。药铺所在的大栅栏地区和周边的鲜鱼口、前门等地区一起,成为展示北京城古都文化、民族文化和商业文化的重要窗口。借助济安堂的老字号品牌和药效品质,作为河北回族的王氏家族完成了农民-商贩-药铺-多业并举的职业和业态转换。凭借其独特产品和商业服务,经过几代传人的不懈努力,济安堂药铺不仅进入北京城,而且成为城市著名品牌,彻底融入了北京城。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