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青海省志·自然地理志》,合肥:黄山书社,1995年,第36页。 [2][日]前田正名:《河西历史地理学研究》,陈俊谋译,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第2页。 [3]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青海省志·自然地理志》,合肥:黄山书社,1995年,第3642页。 [4]童恩正:《试论我国从东北至西南的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载文物出版社编辑部《文物与考古论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17~43页。 [5]李建宗:《绿洲连缀体,内部嵌合性与丝绸之路——基于河西走廊绿洲社会的思考》,《西北民族研究》2017年第4期。 [6]田阡:《村落·民族走廊·流域——中国人类学区域研究范式转换的脉络与反思》,《会科学战线》2017年第2期。 [7]李建宗:《族群边际与文化交集:论裕固族文化的多样性》,《河西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 [8]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120页。 [9]赵旭东:《流域文明的民族之书写——中国人类学的视野提升与范式转变》,《社会科学战线》2017年第2期。 [10]田阡:《村落·民族走廊·流域——中国人类学区域研究范式转换的脉络与反思》,《社会科学战线》2017年第2期。 [11]朱悦梅:《甘州回鹘与周边政权的关系及其特点》,《敦煌研究》2007年第1期。 [12]许纪霖:《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48—449页。 [13]刘志伟,孙歌:《在历史中寻找中国:关于区域史研究认识论的对话》,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6年,第80页。 [14]编写组:《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概况》修订本,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15页。 [15]特木尔巴根:《雪山蒙古人文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16]洲塔:《阿柔部落社会历史文化研究》,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41~43页。 [17]洲塔:《阿柔部落社会历史文化研究》,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64页。 [18]李克郁:《白鞑靼与察罕蒙古尔——也谈土族族源》,《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2年第3期。 [19]特木尔巴根:《雪山蒙古人文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20]JamesC.Scott,Preface,TheArtofnotbeingGoverned:AnAnarchist日‘0ofUplandSoutheastAsia,NewHaven&London:YaleUniversityPress,2009,PP.ix~x. [21]王铭铭:《三圈说——另一种世界观,另一种社会科学》,《西北民族研究》2013年第1期。 [22]梁份:《秦边记略》上册,赵胜世等校注,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60页。 [23]石硕:《西藏文明东向发展史》第2版,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34—235页。 [24]杜长顺:《明正德至嘉靖中期在青海活动的蒙古部落》,《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2期。 [25]钟赓起:《甘州府志校注》,张志纯等校注,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年,第59页。 [26]钟赓起:《甘州府志校注》,张志纯等校注,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年,第62页。 [27]李建宗:《走廊市场体系与“多民族命运共同体”——河西走廊商贸网络中的民族互动》,《中国民族报》2018年4月27日。 [28]芈一之,张科:《青海蒙古族简史》,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74页。 [29]钟赓起:《甘州府志校注》,张志纯等校注,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年,第63页。 [30]许协修,谢集成等纂:《镇番县志》,清道光五年刊本影印,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第55页。 [31]麻国庆:《记忆的多层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民族研究》2017年第6期。 [32]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本,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4页。 [33]切排:《河西走廊多民族和平杂居与发展态势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10页。 [34]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本,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O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