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牟润孙说:“郭沫若尝引莫尔甘之说治钟鼎款识甲骨文,讨论古史问题,颇多新奇可喜之说。顾其立论好穿凿附会,往往陷于武断。”这可以部分反映主流学人的一般看法。 参考文献: [1]肖宏发.对“史与论关系”争论问题的逻辑考察与反思.广西社会科学,1995,(6). [2]梁启超.中国史叙论.清议报,1901-09-03(第90册). [3]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 [4]桑兵.从眼光向下回到历史现场——社会学人类学对近代中国史学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2005,(1). [5]汤志钧.章太炎政论选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7. [6]陈守实.学术日录[选载]·记梁启超、陈寅恪诸师事(1928年1月5日)//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 [7]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8(1951年12月7日).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8]卞僧慧.陈寅恪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北京:中华书局,2010. [9]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二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10]魏建功.新史料与旧心理.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1926,(15,16). [11]李大钊史学论集.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 [12]陈钟凡.求学与读书.读书月刊,1931,2(1). [13]牟润孙.记所见之二十五年来史学著作//杜维运,黄进兴.中国史学史论文选集:二.台北:华世出版社,1979. [14]欧阳哲生.傅斯年全集:第3卷.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15]朱维铮.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16]葛剑雄.悠悠长水·谭其骧前传.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7]顾潮.历劫终教志不灰·我的父亲顾颉刚.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8]陶希圣.潮流与点滴.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9. [19]余英时.中国史学的现阶段:反省与展望//杜维运,陈景忠.中国史学史论文选集:三.台北:华世出版社,1980. (原文刊于《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