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本文以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五十村年轻村民日常生活中“快手”短视频的制作和发布为例,揭示出当今的移动互联网实践对于消解传统城乡二元对立有着特殊的作用和意义。“快手”呈现出都市和乡村线上空间和线下空间交叠的情景,展示出网络时代城乡文化并存的另外一种可能性。“快手”成为城乡边界消解、城乡文化拼接的舞台。 关 键 词:“快手”/都市/乡村/青年/土族 标题注释: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民族团结和民族关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批准号:16ZDA15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姬广绪,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研究员。 中国的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2017年中国互联网经济白皮书》,至2016年11月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之一,中国网民数量已达7.1亿人,位居全球第一,相当于印度和美国网民数量的总和。①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及手机等终端设备的普及加速了中国都市化的整体进程,乡村地区的互联网接入对地方文化、社会组织及整体的社会变迁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相关研究也开始在如下几个层面展开。 首先,“技术赋权”研究占据较大的比重。②“赋权”主题在当今中国农村发展及城镇化转型问题中备受关注。例如,互联网如何赋权乡村基层,以改变以往城镇化进程中资本和权力主导格局,让乡村能够自主整合地方资源,实现当地就业,改善商业环境与公共服务。③其次,互联网语境下的乡村发展研究,更多在继承城乡二元结构的研究模式下讨论“数字鸿沟”及其带来的城乡发展差异。有学者认为,“数字鸿沟”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即“接入机会差异”导致的“数字鸿沟”阶段和因使用互联网的差异而产生的数字不平等阶段。④在中国互联网接入率逐年高速增长的语境下,“数字鸿沟”问题已经从过去的“接入机会差异”转化为“使用差异”,这导致了城乡之间“数字鸿沟”进一步拉长。如何基于乡村的自身基础,通过互联网的连通性,将闲置的、碎片化的、与工业时代发展不相匹配的资源转化为具有竞争力的资本,实现城乡平权发展,将成为未来中国乡村研究的新热点。 在青海土族青年人的“快手”短视频制作中,笔者发现,年轻人将乡土文化与都市文化拼接并置,展示出特有的互联网时代的文化调用策略和逻辑,模糊了城乡二元对立,弱化了发展中的城乡权力差距。事实上,土族青年人的“快手”实践清晰地折射出互联网时代中国都市化进程的多样性及复杂性。 “快手”是一款手机应用,前身叫“GIF快手”,诞生于2011年3月,最初用来制作、分享GIF图片。2012年11月,“快手”从纯粹的工具应用转型为短视频社区,成为用户记录和分享生产、生活的平台。在“快手”上,用户可以用照片和短视频记录自己的生活点滴,也可以通过直播与“粉丝”实时互动。截至目前,“快手”累计注册用户超过7亿,日平均活跃用户超过1亿。 在笔者调查的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五十村,村中年轻人手机中均下载了“快手”。2017年7月至8月,笔者在村中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田野调查,重点调查当地年轻人的“快手”视频制作和分享情况。田野调查期间,笔者注册了“快手”账号,关注了村中所有年轻人的“快手”账号,参与了年轻人的“快手”视频拍摄。笔者对该群体的线上视频制作、分享实践以及线下的日常生活做了全方位记录。文中凡未明确注明出处的,均来自上述田野调查。 五十村位于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是一个土族人口占全村人口九成以上的土族村。村里现有农户467户1648人。村里的年轻人特别喜欢使用“快手”。在不工作的时候,他们会花大量时间观看用户上传的小视频,也会模仿拍摄和发布各种短视频。一款视频社交软件快速“下沉”到西部少数民族村落的年轻人生活中,并占据他们日常闲暇的大部分时间,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村里的这群年轻人如何利用手机和“快手”将自己投置于互联网,“网红”和“农村青年”这两个有着巨大落差的身份在他们身上如何呈现和互动,以“快手”视频社交为代表的线上都市化实践如何化解传统城乡二元对立,是本文想要关注和讨论的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