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快手视频中城乡关系变革及其意义 历史上的中国乡村,市场发达,空间和信息流通畅,人口流动和商业信息网络与乡村自治的现实社区重叠,城乡协调发展。近代以来,随着城市工业化的兴起,农村开始边缘化,城乡割裂加剧。城市发展吸附乡村资源,导致城乡发展权力严重失衡。乡村文化习俗由于有碍于规模化的工业化生产方式而在逐步消失。对于这样一种历史发展潮流而言,以“快手”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实践的意义是重要和显著的,因为它与中国广大的农村社会天然融合,赋权个体,带来了都市文化和乡土文化的融合及重构。 (一)“快手”视频中的城乡文化认同策略 拍摄视频的年轻人是一个正在通过不断接纳和吸收不同文化要素实现快速社会化的群体。他们具有很强的学习和模仿能力,同时也具有强烈的自我塑造和角色建构需求。这是一种人类本能式的需求,他们需要在这个快速社会化的阶段不断地尝试和调整,最终完成自我角色的定位。青春期存在着对成人承担义务的合法延缓期,是最容易发生认同危机或混乱的时期。⑥在这一时期,青少年开始关注自我意识,开始在生活实践中区分自我与他者之间的边界,以确定“我是谁”。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媒体让乡村青年可以便捷地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同世界链接,异质性的信息爆炸式充斥进他们的头脑之中。互联网带来了一个乡土文化与都市文化并置的空间,这些青少年在认识自我、表现自我方面开始出现选择性困难,这种迷茫的阈限状态使得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开始将线下空间与线上空间并置,依赖线上和线下双重空间的叠加实践塑造出一个“自身”(self)、一个“化身”(avatar)来缓解由于困惑所带来的身份建构障碍。“自身”主要解决线下空间中的身份塑造和角色建构,他们会根据既定的社会规范对于青少年的要求进行身体和行为的规训获取自我认同;而“化身”主要解决他们试图将网络生活中建构的角色在类似“快手”这样的平台上实现,突破线下社会给青少年预设的规定性的角色规制,挖掘“多面向自我”,在互联网上借助各种文本表达出来。当然,这两种身份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边界。从五十村青少年“快手”短视频的内容来看,他们也会将自己平日生活中的“自身”投放到网络中,其中包括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婚丧仪式、农事生活等片段。乡土的“自身”甚至成为他们确立在“快手”中区别于其他用户的独特标签,土族的身份及其附带的文化要素成为他们在“快手”上积累粉丝,实现社交变现的重要资源,乡土文化的认同也随之被强化。 在完成自己的身份塑造和认同的过程中,人们除了需要表现出与具有类同的他人相联系并获得对某一个群体的归属感以外,还需要对他人进行某种分类和识别。身份认同作为一种社会特征和属性,是相关某个群体的共同认识。它强调成员之间的相似性,同时集体成员们也以共同分享某种特殊的属性和特征为荣。五十村的青年们在“快手”账号中互相关注,成为好友,并且在网上分享不同类型的“网红”的视频作品。在线下的生活中,他们更是通过各种类型的组织活动,以群组的方式出现在村落中。笔者发现村中的年轻人无论是着装的方式、闲暇时的喜好,甚至是外出务工选择的工作类型都很相似。村中的男青年普遍喜欢穿着雪白的T恤衫,外面再搭配一件色彩鲜艳的夹克外套,下身穿一条紧贴身体的锥形牛仔裤,脚蹬一双轻便的运动布鞋。他们喜欢闲暇时聚在村中广场,蹭着免费的Wi-Fi,互相分享快手上的短视频,并不时地对视频进行品头论足。通过这样的仪式性装束以及日常生活,他们可以轻松地以群体方式展现他们的群体亚文化,同时产生强烈的群体认同和自豪感。 线上“化身”的拟都市性身份的存在和维持,就是依靠上述的内部“共有文化”的生产和分享来实现的。成员们通过模仿、改进和创新“化身”的造型和行为举止,确立自己心目中的都市人形象,并通过其他群体成员的模仿和再传播,固化一整套共有的表演经验和文化符号,以此为基础确立线上“化身”的文化风格,表达一种协商和共享的文化认同与社会定位。这些年轻人将个体对于自我(“自身”)的想象与对都市文化的想象(“化身”)统一起来,通过不断分享的视频风格形式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对于都市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