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理论政策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内涵、要素分析与实践逻辑(2)

http://www.newdu.com 2019-07-03 《民族研究》2018年第6期 青觉 徐欣顺 参加讨论

    (一)研究文献回顾
    从较早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到2018年上半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文献已经累积达到1462篇,直接相关文献203篇,对这些文献展开系统梳理与分析可以获得一个较为客观的总体研究概貌。不过,面对如此宏大的议题,每一个样本都是试图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线索,因此,就需要借助一定的分类原则提供相对清晰的研究图景。“思维角度”和“主观互证”有助于理清既有文献的基本观点。依此看来,既有研究呈现出以下四种思维角度和互证线索:
    第一种是横向分类研究。近三分之一的研究都会依照平行类分的思维方式,以一种复线式的切入路径,将中华民族共同体和共同体意识拆分为几个并列的模块,每一模块构成理解共同体和共同体意识的维度与线索。在既有研究中,类分的平行模块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人们生活的基本领域,相应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也就被分解式地理解为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社会共同体、生态共同体等的组合,典型的如“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多维建构”。在具体的分析文章中,这种类分还可以延展成更为细微的线索,如国家共同体、公民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历史共同体、血脉共同体、地域共同体等。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言,也就表现为上述模块的认同。其中,政治模块的国家共同体意识和文化模块的精神共同体意识是普遍公认的核心内容,即“中华民族既包含了多元一体的文化共同体精神价值,也具有国家民族的政治共同体意蕴”。
    第二种是纵向的历史研究。这类研究比重约是四分之一,借助纵向视野,中华民族共同体和共同体意识可被视作一种不断积淀而成的文明高地与渐进感知,正是长时间的“迁徙杂居、人种参合、共同政治舞台、社会经济联系一体、文化语言吸收参合”奠定了各族人民命运与共的基础条件,从而可以在近代帝国主义侵略下快速形成“保卫祖国、保卫民族生存的共同责任感”,在历史的缓进积淀中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而,这类研究通常会诉诸一个“过去-现在-未来”的潜在思维线索,借助历史溯源的方式呈现其渐进累积的演变历程,如按照“史前-古代-近代-当代”的形成发展历程来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变迁,并将其等同于中华民族观。除此之外,纵向研究还特别留意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节点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及意识的形塑。辛亥革命和抗日战争就是关键性的历史事件与节点。早在辛亥百年的2011年,史学界就有一次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小高峰,有学者就指出,这一历史事件使得中华民族作为现代共同体成为现实,国民的族类、王朝认同转化为现代民族国家认同。所以逢周年的纪念庆典仪式可以发挥集体记忆的作用。同样,抗日战争则是命运与共的另一历史真实写照。 
    第三种代表性观点是差序格局中的认同研究。这类研究以差序层次的思维方式,将中华民族共同体和共同体意识呈现为渐变层次模式,分别容括进境内各族人民、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华人。有学者直接明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层差序意涵:“第一层含义是中国境内各民族多元一体形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二层含义是在解决香港、澳门遗留问题及台湾问题上”,“共有的民族意识,是中华民族相互认同的血缘、地缘与精神基础”,这方面的培育“有利于解决国家统一大业问题”;“第三层含义是全世界华人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基础,解决好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问题”。
    第四种则是以点带面的聚焦研究。这类研究以见微知著的思维模式去把握一个点,然后作相对集中的聚焦深化研究,如针对中华民族在“广义民族”“多民族共同体”“复合民族”等方面的概念辨析,针对满族八旗、康藏人民等特定群体构筑共同体的作用研究,针对内地民族院校与民族地区高校学生意识培育的特定场域研究,以及针对祭祖文化、民族政策等的凝聚作用研究等。
    (二)简要评述与问题提出
    既有研究为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知识基础与启发。横向分类研究分析得较为全面、纵向历史研究提供了渊源脉络、差序研究反映了认同层次、以点带面的研究注重细节挖掘,较为立体地呈现出当下学术界的研究概貌。但上述研究也存在几个方面的不足:首先,基础概念的分析略显薄弱和欠缺。就共同体、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基础性的核心概念,在绝大多数的研究中都缺少相应的学术界定与分析,能够体现出定义的仅占9%,这就容易造成研究对象的模糊化和研究内容的漂浮。其次,整体全面的学理思考有待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及共同体意识是一个完整性与当下性的反思存在,比如横向分类可以提供内部多元面貌,但各部分的内在关联难以说清;纵向研究把握到历史的路径依赖,但容易将聚点落脚在过去和脉络上,而忽视当下所需。最后,实践逻辑的把握有待明晰。尽管绝大多数研究都立足于铸牢思考,政策导向也十分明显,但由于缺乏上述两个层面的明确性,造成了对策本身的泛化,呈现出罗列民族研究各领域通用对策的现象,比如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尊重风俗习惯、培养民族干部等大而化之的对策,缺少该研究主题的学理聚焦与针对性。因而,如何有效的铸牢,还需立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身的逻辑中加以说明。职是之故,科学动态地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需要回答三个核心问题,即概念意涵、要素构成和实践逻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