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这两个机构的翰林官在宫中南书房、上书房供职者,也须参加考试,“向来大考翰詹,在两书房行走者皆与试”。见吴振棫:《养吉斋丛录》卷10,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134页。 ②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第134~137页。邸永君:《清代翰林院制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138~147页。宋秉仁:《清初的馆选、散馆与大考》,《侨生大学先修班学报》2002年第10期。 ③黄建军:《康熙朝翰詹大考究竟有多少次》,《学理论》2011年第21期。 ④《明史》(第6册)卷70《志四六·选举二》,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702页。 ⑤除以上一般入翰林途径及外班翰林外,邸永君的《清代翰林院制度》中还介绍有“特授馆职”“洋翰林”(清末留学归国人员获翰林官者之俗称),见氏著第119~126页;宋秉仁还叙述有博学鸿词科考试入选者授为翰林、因特别需要或个别劳绩,而将官学生、内阁中书、六部堂司、书局纂撰等员改授编检馆职者(见前揭论文)。 ⑥邸永君:《清代翰林院制度》,第116~118页。 ⑦“翰林学习国书,盖以备翻译编纂之任,故须专心熟习……雍正十一年四月上谕:‘嗣后庶吉士等虽经授职,或数年以后,或十年,朕当再加考验能否。若仍然精熟,必从优录用,以示鼓励。其或遗忘错误,亦必加以处分。’此翻译翰林大考之始。”(余金:《熙朝新语》卷9,嘉庆二十三年刻本)按:目前尚未见到雍正十一年后、咸丰以前有翻译翰林大考的记载,录此备考。 ⑧《明史》(第6册)卷73《詹事府》《翰林院》,第1784、1787~1788页。 ⑨顺治十年时,就“翰林官不下百员”,见《清世祖实录》卷73“顺治十年三月己巳”条,崇谟阁本(下引《实录》版本同,不另注)。雍正帝曾提及,康熙时“翰林院编检几至二百人”,仅编修、检讨就近200人,加上其他翰林官,将超过200人。雍正时,“编检尚有百余人”。见(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1045《翰林院·官制·外转》,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影印本。 ⑩《殿试阅卷奇闻》记光绪时:“又一次大考翰詹,昆师派阅卷,到南书房时特早,大监持一诗片出,曰:‘有旨:要取此卷为第一。’”见何刚德:《春明梦录》卷上,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41~42页。 (11)姚元之:《竹叶亭杂记》卷2记“开坊翰林大考三等,非降职即改官”,以致考为三等者闻之即“恐惧见于颜色”(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9页)。 (12)曾国藩:《曾文正公家书》卷1《禀祖父母(道光二十三年三月二十三日)》,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年。 (13)《清高宗实录》卷42“乾隆二年五月辛卯”条。 (14)《清高宗实录》卷316“乾隆十三年六月辛酉”条 (15)《清高宗实录》卷1372“乾隆五十六年二月癸丑”条。 (16)《清高宗实录》卷322“乾隆十三年八月甲申”条。 (17)《清世祖实录》卷73“顺治十年二月丙辰”条。 (18)《清世祖实录》卷74“顺治十年四月庚子”条。 (19)见《八旗通志·初集》(第2册)卷46《学校志一·八旗廷试贡士》,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904~911页。 (20)见前揭黄建军《康熙朝翰詹大考究竟有多少次》,并举出康熙二十六年、四十七年两次。另,宋秉仁《清初的馆选、散馆与大考》,还举出康熙四十一年十二月、五十三年十一月的两次小型考试。黄建军认为,康熙十二年的一次也应记入。但专门记录翰詹大考的《大清会典事例》之《翰林院·考试·大考》及《词林典故》,为何都不将此次记入?康熙十二年的此次考试,是否应作为康熙朝翰詹大考的开始,有待更多资料以作续考。 (21)(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1053《翰林院·考试·大考》。 (22)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第135页。 (23)商衍鎏认为:雍正“元年正月尝以宝座铭考试翰林诸官……是亦类于大考”(《清代科举考试述录》,第136页),未取。 (24)周广业《过夏杂录》卷4《考试翰苑》载:“乾隆五十年二月初三日,御试翰林学士以下诸臣于乾清宫……旧例翰林大考五年一举,后因修四库全书,久不行。至是书成,上意循名责实,以清翰苑,故黜陟特严。” (25)无论是制度,还是官场中的观念,翰林院、詹事府及其翰林官,地位都是较高的,翰林若授予同品级乃至高一品的翰詹以外的非翰林官,也是“降改”。如翰林院检讨周位庚等,三十三年大考,列四等而罚为休致。三十六年,乾隆帝南巡江浙,与同被休致的检讨萧芝等迎銮。乾隆帝降旨:“此次考试休致之翰林萧芝、李台,著仍以检讨用,龚骖文、周位庚、于宗瑛,著以主事用”(《清高宗实录》卷886“乾隆三十六年六月戊寅”条)。检讨不过是从七品,而主事是正六品,高于检讨一品又一级,上举诸人虽然未罚前都是检讨,但谕旨中的萧芝、李台二人“仍以检讨用”,因为比以下的周位庚等“以主事用”待遇要高,因而位列于前。官场上也是这种差距观念。当时在工部任郎中的汪启淑,便认为检讨周位庚是“降刑部主事”(见汪启淑:《水曹清暇录》卷16《周位庚》,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47页),由从七品的检讨授为品级更高的主事,反而是称为“降”职。 (26)钱泳:《科第·梦》,《履园丛话》(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343~344页。 (27)陆以湉:《冷庐杂识》卷5《学政三年六人》,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90页。 (28)薛福成:《庸庵文编》卷1《选举论下》,光绪刻本。 (29)《清高宗实录》卷189“乾隆八年四月辛亥”条。 (30)(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1045《翰林院·官制·外转》“雍正元年”条。 (31)《清圣祖实录》卷258“康熙五十三年二月乙酉”条。 (32)《清高宗实录》卷1239“乾隆五十年九月丙寅”条。 (33)邸永君:《清代翰林院制度》,第144~145页。 (34)俞樾:《春在堂杂文》(六编)卷3《翰林院侍读学士絜斋吴君传》,光绪二十五年春在堂全书本。 (35)钱仪吉:《碑传集》(第3册)卷26《陈大受》,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863~866页。 (36)张培仁:《静娱亭笔记》卷10《奇联》,清刻本。 (37)何圣生:《檐醉杂记》卷2,云在山房丛书本。 (38)《清高宗实录》卷1353“乾隆五十五年四月戊寅”条。 (39)(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1054《翰林院·考试·大考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