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史学评议 >

当代中国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审视与批判(2)

http://www.newdu.com 2020-03-17 《思想教育研究》2019年 孙洲 参加讨论

    二、当代中国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之多元症候
    变种后的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具备了与传统历史虚无主义所不同的“症候”,集中体现在议题设置、虚无手法和呈现内容等多个维度。
    (一)议题设置生活化:以生活之题吸大众之睛
    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之“软”的首要症候就是议题设置大众化、生活化。通过与生活中的相关问题相链接,进一步吸引眼球、获取关注,解构主流历史话题。具体而言,主要有两种类型。
    1. 迎合热点,制造“爆点”型。
    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往往利用热点时间和热点话题来制造噱头,妄图以所谓的“爆点”议题来扩散影响。一方面,在具有特定含义的关键时间节点,如党和国家的重大纪念日,集中制造议题来探讨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及其人物,以博取大众关注。另一方面,迎合社会热点话题,借助于“流量为王”的新媒体平台来大造声势。例如,小学生因课堂朗读《刘胡兰》一文而哭泣的视频引发公众关注后,有人便抓住时机,发散性地将议题引导至“刘胡兰是否应该走进中小学课堂”上,并蓄意传播其所炮制的《请刘胡兰离我的孩子远点》的家长来信,这封信经过网络空间发酵后,对革命英雄的形象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2. 以小见大,炒作“卖点”型。
    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为了迎合大众猎奇心理和日常思维,倾向于从日常生活细节或轶闻野史这类议题入手,并加以大肆炒作。一方面,贴合大众猎奇心理,以各种“戏说”的方式重新解读历史,使原本严肃和神圣的历史在追求新奇、恶搞的风气中荡然无存。另一方面,迎合大众日常思维,将议题设置“从直接构建否定主流历史观点的心理空间转为构建以日常经验和日常思维为主要内容的心理空间(常识空间)”[5]。通过对与普罗大众密切相关的日常生活议题的探讨,来吸引大众的参与,并进一步引导受众改变对相关史实已形成的看法。例如,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并不专注于毛泽东的政治和思想议题,而是从毛泽东的菜单、稿费、婚姻、住处、诗词和书法等生活琐事入手大做文章。这些与大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议题,受众往往具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直接实践经验,因而其兴趣感可以被迅速有效地激活。
    (二)虚无手法软性化:以软性之法遮硬性之体
    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之“软”的另一症候,就是虚无手法软性化、多样化。主要表现为以下3种。
    1.“隐而不显”的隐性化手法。
    软性历史虚无主义通常会利用一些含沙射影的语用策略和技巧,表达出超出话语表层意义的弦外之音,引诱受众丰富的联想和回味,从而对历史进行变相歪曲。一是以“语境暗示”的方式来否定历史。在特定语境中,暗示“是间接及物的,它与所指之间需要一个中介,这个中介就是读者的想象力”[6]。如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对雷锋精神事迹的研究中,通过对“雷锋有皮夹克、手表等高档行头”“十几万字的日记中没有一个错别字”等细节的暗示,来隐射说话者反讽雷锋事迹造假、绝不是艰苦朴素与乐于助人的偶像的意图。二是以“制造反差”的方式来割裂、否定历史。如对“两个三十年”进行评价时,有人就“褒”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来“贬”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或是“褒”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来“贬”改革开放前的历史,这样制造反差的目的,就是要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整体的历史进行割裂和消解。三是以“低级红高级黑”的方式来否定历史。在“抗战神剧”等影视作品中,这种“低级红高级黑”的手法屡见不鲜。抗日奇侠个个有如神功附体,弹指间鬼子灰飞烟灭。原本满是血与火的悲壮历史,俨然成了粗制滥造的偶像化剧情。
    2.“含糊其辞”的中性化手法。
    所谓中性化手法,即以抽象化的方式来混淆和虚无历史,要求“用抽象、普遍意义的人代替具体、从事特殊实践的人”[7],将资产阶级的抽象人性观应用于历史评价领域,扰乱人们对历史本貌的客观认知。一是主张用“人性论”对历史上的“千秋功罪”进行重新品鉴。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以“超乎阶级”的姿态要求把反动人物作为普通人来予以对待。乍一看,此种立足于“人本关怀”为某些历史受屈者而“抱打不平”的历史评价似乎言之凿凿,也并没有妄图颠倒善恶、混淆忠奸的不轨图谋。可是,这些脱离于唯物史观阶级立场之上的道德呼唤,导致的将是好坏不分、善恶难辨的混沌状态。这样一来,历史人物统统可以被改头换面、任意涂抹。二是“脱域”于特定历史时空场景,以所谓的“科学依据”作解剖历史的“手术刀”,使历史成了“想象的主体的想象活动”[8]153。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打着“科学”的旗号来抽象地评价具有特定背景的历史事件,借彰显价值中立的“科学”之手剥离了特定事件的历史基础,并由此模糊了是非、迷惑了大众。
    3.“以情动人”的感性化手法。
    在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时,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并非以客观的立场和态度来作全面的分析评价,而是极力呈现出反动人物“温情”和“感性”的一面,试图赢得和勾起受众的情感共鸣以消解对反动人物的负面印象。比如,有人深挖西北军阀马步芳、汉奸汪精卫等“历史罪人”身上的“文艺细胞”,给人一种“原来还有这种才能”的形象认知。马步芳因此成了“精通音律”的抗日大英雄,汪精卫更被塑造为性情浪漫的“诗词家”。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正是要调动受众的情感因子来美化“人民公敌”,借“以情动人”的手法在不知不觉中否定早已被公认的历史评价。其有选择性地彰显出反动人物“温情”之面孔,却对“历史罪人”罪恶之处只字不提或只一笔带过,背后显然带有昭然若揭或幽微隐晦的意识形态倾向。
    (三)内容呈现隐蔽化:以隐性之形散虚无之果
    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最后一大症候就是内容呈现隐蔽化、创新化。人类信息交流方式的巨大变革,促使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不断变幻自我,依附于种种信息载体和媒介之中,隐蔽地将其“虚无之果”播散于人世间。
    1. 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与图像等景观媒介互交互融。
    软性历史虚无主义趋向于将观点嵌入于图像、视频、广告等景观媒介中,如以鬼畜视频、网络游戏、聊天表情包等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内容呈现,实现了与景观媒介的深度交融,更具备了以往单一文字所无法比拟的强大魅力和真实感。在当代场域中,图像等景观“表现为一种巨大的实证性,既无可争辩又难以企及。它所说的无非就是‘出现的就是好东西,好东西就会出现’。”[9]6在景观幻象的逻辑作用下,软性历史虚无主义能够极大地唤起人的兴趣,并以巨大的实证性在不知不觉中对人们的意识产生重大影响。人们在图像景观的视觉体验中享受着身体上的“快感”,同时也在无形中接纳了图像中的历史“真相”。它让人在视觉陶醉中忘记了对背后历史本身的尊重,更可怕的是,它让人以为图像中的历史才是比“真实”还要真实的“超真实”。
    2. 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借助于网络新媒体平台隐蔽散播。
    一方面,人们在海量信息的网络中犹如“乱花渐欲迷人眼”,难以时刻保持对不同信息的理性识别和甄选,也“无法精准地判断某些信息的来源及这种来源背后的动机”[10]。尤其是在网络“大V”等意见领袖有意无意推动下,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栖身其中,悄无声息地就在互联网掀起了一股乱史逆流。网络媒介还使得软性历史虚无主义能以空前的规模进行流通,只要它一经出场,就会迅速蔓延至社会的每个角落,快速“攻城拔寨”,形成强大而复杂的社会舆论。另一方面,文化快餐方式成为网络场域中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浅尝辄止,排斥深度、重视‘指尖传递’,已然形成网络快餐文化之要素。”[11]为了迎合互联网平台用户碎片化、娱乐化的阅读习惯,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搭乘文化消费主义的便车将历史恶搞化、妖魔化、解构化,随意裁剪拼贴宏大的历史叙事,制作成一系列短小精悍且“趣味盎然”的小视频、图片、表情包等在各大网络平台肆意传播,这使得拥有浅阅读“惯习”的人们很难作出正确辨别。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