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由于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在汉语“民族”一词的定义和内涵方面存在明显分歧,本文暂且使用“族群”概念指代汉语“民族”概念出现之前的民族共同体,包括文化上自成一系的部落和部族。 ②如张仁善:《清代官员相见礼仪述评》,《文史杂志》1993年第4期;王文东:《清代的文化政策与礼仪伦理建设》,《满族研究》2005年第3期。 ③如陈东:《清代经筵制度研究》,山东大学中国古代史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张美娜:《清代后宫制度研究》,贵州大学专门史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④代表性的有王开玺:《清代外交礼仪的交涉与论争》,人民出版社,2009年;陈维新:《清代对俄外交礼仪体制及藩属归属交涉》,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 ⑤谢晓辉:《帝国之在苗疆:清代湘西的制度、礼仪与族群》,《历史人类学学刊》2013年第2卷。 ⑥柯娇燕:《中国皇权的多维性》,刘凤云、刘文鹏编:《清朝的国家认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63-65页。 ⑦罗友枝:《清代宫廷社会史》,“绪论”及第六、七、八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⑧《左传·文公十八年》《逸周书》也提到:“周公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治。” ⑨秦蕙田:《五礼通考·凡例》。 ⑩《礼记·曲礼》。 (11)赵佶:《大观五礼之记碑》。载咸丰《大名府志》卷之五《艺文》。原碑坐落在河北大名县城东三公里石刻博物馆内。 (12)《清史稿》卷82《志五十七·礼一·吉礼一》。 (13)《清史稿》卷82《志五十七·礼一·吉礼一》。 (14)康熙《大清会典》卷40《礼部一》。 (15)康熙《大清会典》卷72《礼部二十三·朝贡通例》。 (16)乾隆《大清会典》卷56《礼部》。 (17)《清史稿》卷91《礼志·宾礼·藩国通礼》。 (18)康熙《大清会典》卷40《礼部》。 (19)(20)(21)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296《礼部·朝会》。 (22)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296《礼部·朝会》。 (23)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307《礼部·册封》。 (24)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307《礼部·册封》。 (25)(26)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315《礼部·颁朔》。 (27)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315《礼部·颁朔》。 (28)参阅王元崇:《清代时宪书与中国现代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中国社会科学》2018年第5期。 (29)(31)(32)《清史稿》卷88《志六三·礼七》。 (30)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515《礼部·燕礼·大燕礼》。 (33)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1188《内务府·典礼》。 (34)《清史稿》卷88《志六三·礼七》。 (35)光绪《大清会典》卷34《礼部·铸印》记载驻藏大臣印文字为满、汉、回(维吾尔)文,似不确。应为长方形关防。从乾隆中期以后档案原件中钤盖的关防看,则是满汉合璧式。 (36)光绪《大清会典》卷34《礼部·铸印》。 (37)光绪《大清会典》卷41《乐部》;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527《乐部·乐制陈设》。 (38)有关满蒙贵族通婚的状况及其巨大影响,见杜家骥:《清代满蒙联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年。 (39)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13、15《内阁》。 (40)《清史稿》卷88《志六三·礼七》。 (41)参见张永江:《清代八旗蒙古官学》,《民族研究》1990年第6期。 (42)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326《礼部·冠服》 (43)光绪《大清会典》卷29《礼部四》。 (44)《清史稿》卷87《志六二·礼六》。 (45)光绪《大清会典》卷36《礼部十一》。 (46)光绪《大清会典》卷40《礼部一五》。 (47)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518《礼部·燕礼》。 (48)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521《礼部·饩廪》。 (49)光绪《大清会典》卷26《礼部一》。 (50)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405《礼部·风教》。 (51)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406《礼部·风教》。 (52)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400《礼部·风教》。 (53)《大义觉迷录》卷1,《清史资料》第4辑,中华书局,1983年。 (54)《清世宗实录》卷130,雍正十一年四月己卯。 (55)《清高宗实录》卷354,乾隆十四年十二月戊寅。 (56)《清高宗实录》卷489,乾隆二十年五月庚寅。 (57)《清高宗实录》卷543,乾隆二十二年七月丁未。 (58)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503《礼部·朝贡贡物一》。 (59)濮德培:《比较视野下的帝国与国家:18世纪中国的边疆管辖》,《新史学》第16辑,大象出版社,2016年,第132页。 参考文献: [1]Du Jiaji.Qingchao manmeng lianyin yanjiu(Studies on Marriage Relationships between Manchu and Mongolia in the Qing Dynasty).Beijing:Renmin chubanshe(People's Publishing House),2003. [2]Huang Kaiguo.Jingxue guankui(A restricted view on the school of Confucianism).Xi'an:Shaanxi renmin chubanshe,2005. [3]Lin,Lydia He.The Clash of Empires:The Invention of China in Modern World Making.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4 [4]Pines,Yuri."Beasts or Humans:Pre-Imperial Origins of Sino-Barbarian Dichotomy." In Reuven Amitai and Michal Biran eds.Mongols,Turks and Others:Eurasian Nomads and the Sedentary World,Leiden:Brill,2005. [5]Spence,Jonathan D.Treason by the Book.New York:Viking,2001. [6]Wang Kaixi.Qingdai waijiao liyi de jiaoshe yu lunzheng(On the negotiations and debates of diplomatic rituals in the Qing dynasty).Beijing:Renmin chubanshe,2009. [7]Wang Yuanchong."Qingdai shixianshu yu zhongguo xiandai tongyi duo minzu guojia de xingcheng"(Calendar books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formation of a modern,unified and multinational China).Zhongguo shehui kexue 5(2018).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