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历史考据 >

《四库总目》史部提要中的求真征实理念(2)

http://www.newdu.com 2020-05-08 《史学史研究》2018年第 张秋升 参加讨论

    二 对历史失真失实原因的探索
    历史的失真失实,自然有诸多主客观原因。四库馆臣对于历史失真失实的原因,有着丰富的认识,他们主要是从主体的角度进行了探索。总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其一,家族利益造成历史虚妄
    家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宗法制度为保障,形成了自己的势力。家族又因姻亲的关系延伸着自身利益。家族利益进入史学领域,就会干预历史的编撰,导致历史的失真。如《魏书》被号为“秽史”,四库馆臣认为,其中的原因就是当事人的家族利益之争。四库馆臣对“秽史”之说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细致考辨:“收受尔朱荣子金,故减其恶”、“杨愔、高德正势倾朝野,收遂为其家作传;其预修国史,得阳休之之助,因为休之父固作佳传”、“卢同位至仪同,功业显著,不为立传。崔绰位止功曹,本无事迹,乃为首传”。四库馆臣推断,这些证据,都不足以使魏收认服。进而他们分析了“秽史”产生的原因:“盖收恃才轻薄,有惊蛱蝶之称,其德望本不足以服众。又魏、齐世近,著名史籍者并有子孙,孰不欲显荣其祖父。既不能一一如志、遂哗然群起而攻。平心而论,人非南董,岂信其一字无私?但互考诸书,证其所著,亦未甚远于是非。‘秽史’之说,无乃已甚之词乎!”《魏书》真相的被歪曲,固然有魏收个人性格所致,但主要还是因为所写历史时代较近,历史人物的子孙还活着,这些后人们都想显耀父祖,利用史书抬高自己家族的声望。故有激烈的争论,从而也导致了魏收之书被斥为“秽史”。又如明代祝允明的《苏材小纂》:“是书记天顺以后苏州人物……大约本之碑志行状,而稍为考据异同,注于本文之下。其叙徐有贞事,颇有讳饰。盖允明为有贞外孙,亲串之私,不能无所假借云。”因为与传主有亲戚之私,所以祝允明才对徐有贞颇多讳饰。
    其二,朋党之争造成历史失实
    朋党问题几乎存在于各个朝代,尤其以宋代以后为严重。朋党有各自的集团利益,因此在历史的撰写中,朋党的争论成了造成历史真实丧失的重要原因之一。“考私家记载,惟宋、明二代为多。盖宋、明人皆好议论,议论异则门户分,门户分则朋党立,朋党立则恩怨结。恩怨既结,得志则排挤于朝廷,不得志则以笔墨相报复。其中是非颠倒,颇亦荧听。”清代毛奇龄的《制科杂录》就充满了门户之见,因而不可信据,该书“记康熙己未召试博学鸿词始末。中多露才扬已之词,且有恩怨是非之语。犹是前代门户馀习,不尽足据也。”四库馆臣评价清代万斯同的《儒林宗派》:“即自汉以来传先圣之遗经者,亦几几乎不得列于儒。讲学者递相标榜,务自尊大。明以来谈道统者,扬己凌人,互相排轧,卒酿门户之祸,流毒无穷。斯同目击其弊,因著此书。所载断自孔子以下,杜僣王之失,以正纲常。凡汉后唐前传经之儒,一一具列。除排挤之私,以消朋党。其持论独为平允。”要做到历史评论的公平允当,就要去除朋党利益和情感,庶几历史才能信实。
    其三,个人恩怨导致历史失真
    人与人的交往,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恩怨。作为情感的恩怨,与理性相对应,所以恩怨进入史学领域,就可能造成人的冲动与偏激。四库馆臣论及恩怨对历史真实的影响时有句精辟的话:“盖闻见所及,记近事者多确。恩怨未尽,记近事者亦多诬。”因为离历史发生的时间较近,所以,恩怨未泯,写近事自然就“诬”。在评价宋代杜大珪的《名臣碑传琬琰集》中,四库馆臣也指出了“时代既近,恩怨犹存”造成的史学影响,说该书“多采诸家别集,而亦间及于实录、国史。一代钜公之始末,亦约略具是矣。中如丁谓、王钦若、吕惠卿、章惇、曾布之类,皆当时所谓奸邪,而并得预于名臣,其去取殊为未当。然朱子《名臣言行录》、赵汝愚《名臣奏议》亦滥及于丁谓、王安石、吕惠卿诸人。盖时代既近,恩怨犹存。其所甄别,自不及后世之公。此亦事理之恒,贤者有所不免,固不能独为大珪责矣。”事理之恒,贤者在所难免。而评明代王世贞的《弇山堂别集》:“然其间如《史乘考误》及《诸侯王百官表》,《亲征》、《命将》、《谥法》、《兵制》、《市马》、《中官》诸考,皆能辨析精核,有裨考证。盖明自永乐间改修《太祖实录》,诬妄尤甚。其后累朝所修实录,类皆阙漏疏芜。而民间野史竞出,又多凭私心好恶,诞妄失伦。史愈繁而是非同异之迹愈颠倒而失其实。世贞承世家文献,熟悉朝章。复能博览群书,多识于前言往行。故其所述,颇为详洽。”指出了民间野史多出于私心好恶,其发论自然诬妄不实。
    在历史上,以写史泄私愤者不乏其人。对于《南渡录》《窃愤录》二书,四库馆臣进行了考证,指出其“所载全非事实”,因为作者出于泄私愤的目的写史:“盖本出一手所伪托,故所载全非事实。……核以正史,无一不谬且妄。夫二帝不能死社稷,举族北辕,其辱固甚,亦何至卑污苟贱,如录所云云。且金朝开国,具有规模,野利亦何至面人之祖,淫其女孙,如所谓丑恶之声二帝共闻者耶。此必南北宋间乱臣贼子不得志于君父者,造此以泄其愤怨,断断乎非实录也。”从事理上推测,二书所写,断非实录。金代张师颜的《南迁录》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又谓大辨初生,其母梦一人乘马持刀,称南绍兴主遣来云云。盖必出于宋人雪愤之词,而又假造事实以证佐之。故其牴牾不合如此!”更有甚者,明代《庚申外史》的作者权衡等人,为泄私愤,竟然伪造父子关系,认为元顺帝是瀛国公子:“其中称顺帝为瀛国公子一条,最为无稽。厥后袁忠彻著之于文集,宁王权载之于史略,程敏政又选忠彻之文入《明文衡》,钱谦益又引余应之诗证实宁王权之说。其端实自此书发之。盖元之中叶,宋遗民犹有存者。因虞集草诏,有‘妥欢帖睦尔非明宗之子’一语,遂造此言以泄其怨。明人又雠视元人,遂附合而盛传之。核以事实,渺无可据,实为荒诞之尤,非信史也。”没有任何依据地编造,无非把历史当作泄愤的工具,荒诞之尤,绝非信史。这些因爱憎之情导致的对历史真实的歪曲,是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得到纠正的:“又谓学士王文与太监王诚谋取襄王子为东宫;昌平侯杨洪不急君父之难,当寇薄宣府,惊惶无措,闭门不出;颇与正史不合。至于叶盛、岳正、罗伦诸人之事,讳而不言,其他事亦概未纪及,皆未免爱憎之见。然日久论定,是非亦曷可掩也。”爱憎之见,虽一时不可避免,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终会真相大白。
    其四,爱奇心理致使史书伪谬荒诞
    人一般都有爱奇的心理,在史学领域,这一心理往往导致历史记载内容的泛滥繁芜,更有可能导致历史的失真。汉代扬雄在《法言·君子》中说:“仲尼多爱,爱义也;子长多爱,爱奇也。”但他并未将司马迁的爱奇与历史失真联系起来,因为他在《法言·重黎》中评价《史记》道:“太史迁,曰实录”。后来学者评价司马迁的“爱奇”,也大多是说司马迁旁搜异闻、多闻广载,或者是说司马迁选择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标准,不同于一般史家。对于“爱奇”导致的历史失真,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人们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到了唐代刘知幾,才明确地将“爱奇”与历史失真联系起来。如《史通·采撰》批评沈约的《晋书》“故造奇说”,导致历史记载不实;在《史通·杂述》中对逸事类书籍的爱奇失真也进行了评析:“国史之任,记事记言,视听不该,必有遗逸。于是好奇之士,补其所亡。若和峤《汲冢纪年》、葛洪《西京杂记》、顾协《琐语》、谢绰《拾遗》。此之谓逸事者也……逸事者,皆前史所遗,后人所记,求诸异说,为益实多。及妄者为之,则苟载传闻,而无铨择。由是真伪不别,是非相乱。如郭子横之《洞冥》,王子年之《拾遗》,全构虚词,用惊愚俗。此其为弊之甚者也。”他没有完全否定好奇之士对逸事的搜集与撰述,甚至肯定其“为益实多”,但真伪不分,甚至全是虚构,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四库总目》史部提要多处论及到爱奇心理造成的历史失真问题。在对《汉书》的考证中,四库馆臣指责李延寿将“语皆谬妄”的刘之遴的所谓的《汉书》“真本”纳入史书,不辨真伪:“盖当时已灼知其伪。李延寿不讯端末,遽载于史,亦可云爱奇嗜博,茫无裁断矣。”爱奇嗜博的心理导致了将伪史当成真史。又如四库馆臣评价清代焦袁熹的《此木轩纪年略》,指出其最突出的不足之处就是“爱奇嗜博”:“其书叙述简明,非他家史略不冗即漏者比,持论亦多平允。而爱奇嗜博,好取异说……好以明人所刻《竹书纪年》为据,不知其伪。如周威烈王十四年公孙会以廪丘叛,安王十九年田侯剡立之类,皆执以驳《史记》,亦为失考。”而《三辅黄图》“所纪宫殿苑囿之制,条分缕析,至为详备,考古者恒所取资。惟兼采《西京杂记》、《汉武故事》诸伪书,《洞冥记》、《拾遗记》诸杂说,爱博嗜奇,转失精核,不免为白璧徵瑕耳。”《三辅黄图》的一个缺点也是爱博嗜奇。
    除家族利益、朋党之争、个人恩怨和爱奇心理这四个因素外,四库馆臣还指出,神道设教,故意耸动人心也会造成历史的失真。如对于宋代程卓的《使金录》一书,虽然是程卓出使金国所记,应该比较真实,但所记宋高宗泥马渡江,“盖建炎之初,流离溃败,姑为此神道设教,以耸动人心,实出权谋,初非实事。卓之所录,亦当时臣子之言,未足据也。”个人的谄媚也导致历史失实,如四库馆臣评价万俟卨的《回銮事实》:“绍兴十二年,宣和太后至自金。卨新为参知政事,纪事献颂,称为千载一时之荣遇。盖贡谀之词,非其事实也。”而地方志则往往夸饰乡贤,也导致历史的失真,“凡著一书,先存一厚其乡人之心,皆至薄之见也。”方志未出,先有了偏爱乡人的不公之心,在四库馆臣看来,是极为浅薄之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