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专门史 >

“国故”如何整理成“文化史”


        【内容提要】由胡适等发起的“整理国故”运动具有范式革命的意义。胡适执笔的《〈国学季刊〉发刊宣言》,从学术理念、方法和技术等方面,提出了一套经由“国学”,把“古学”整理成系统的“文化史”的具体方案。按照该方案,包括经、史、子、集等在内的一切“古学”,都将被作为有待考证的资料纳入国学研究领域;然后按照现代学术分科,整理成系统的文化专史。“文化史”既是“整理国故”的最终目标和方向,也代表了中国学术的新范式。然而从具体学术实践看,“整理国故”运动在学术性质、治学方法等方面与文化史研究存在一定紧张关系,从而影响了目标的实现和方案的落实。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所建立起来的文化专史系统,以西方的哲学框架,形塑中国的历史资料,被奉为中国哲学史的开山,实际上也并没有严格遵循他所信奉的实验主义的科学法则,他所建立的文化专史系统并非“小心的求证”的结果。就此而言,“整理国故”运动实质上是中国学术的革命和裂变。 
    【关键词】国学;文化史;整理国故;范式;胡适 
      
    1923年北京大学创办《国学季刊》,揭开了“整理国故”运动的大幕。由胡适执笔的《〈国学季刊〉发刊宣言》,被奉为这场运动兴起的标志。对于“整理国故”运动,学界近年已发表较多成果,并有学者从五四新派学人纷繁复杂的思想论争中寻绎出一条内在理路:“从正名到打鬼。”①值得关注的是,这一理路的得出,主要依据“政治式的整理国故论”②,也就是时人对“国故”之“用”的不同认识。本文拟聚焦“科学的整理国故”,以《〈国学季刊〉发刊宣言》为中心,从学术史角度检视“整理国故”的理论方法,辨析“国学”与“文化史”的关系,反思传统学术现代转型所带来的新问题。  
    一、《〈国学季刊〉发刊宣言》:建立新范式的宣言书 
    胡适在1922年11月9-15日的日记中合写道:“这一星期之中,……作《〈国学季刊〉序言》,约一万多字,颇费周折;这是代表全体的,不由我自由说话,故笔下颇费商量。我做的文章之中,要算这篇最慢了。”③18日的日记,又有:“晚上修改《〈季刊〉序》。此序给玄同看过,他有信来,指出几点,故引起我的更动。”④胡适颇费心思撰写的这篇序言即《〈国学季刊〉发刊宣言》。 
    《国学季刊》由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主办。1923年1月,由胡适执笔的《发刊宣言》先是以不具名的方式刊发于《国学季刊》创刊号,后在《北大日刊》连载三天,翌年全文收入《胡适文存》出版。该文反映了“整理国故”运动的总体趋向,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极具影响力。胡适晚年作口述自传,自称为“主张以新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国学的‘宣言’”⑤。余英时论史学革命时,视之为建立新范式的正式宣言⑥。但他们并未将这一问题展开,予以具体论述。 
    《发刊宣言》所讨论的内容较为广泛,从学术史角度观察,其核心是设计了一套通过“整理国故”、实现传统学术现代转型的指导性方案。这里拟借范式为概念工具,着重分析其从“国学”走向“文化史”的学术脉络。纵览全文,该宣言紧密围绕三个核心概念“古学”、“国学”与“文化史”展开。胡适用这三个概念分别指代不同时段的学术形态(或者说“范式”):“古学”指代过去,“国学”代表当下,“文化史”则是未来的目标和方向。通过“整理国故”,中国学术将实现现代转化,由“古学”、“国学”过渡到“文化史”。 
     
        【作者简介】张昭军,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教授。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