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中苏两国因为中东路问题发生了一场战争。 俄国从赤塔到海参崴的铁路,中间有一段穿越中国领土,西起满洲里,东迄绥芬河,这一段就叫中东铁路。这是根据1896年李鸿章到俄...
不管有多少年过去,我都会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见到贾植芳先生的情景。那是在1983年11月的一个夜晚,我和同班同学翟宝海冒冒失失地敲开了复旦第6宿舍一幢日本式的小屋子。没有任何引...
版本及其他 作为吴伯箫正式出版的散文集,《羽书》《潞安风物》之后,就是《黑红点》了。此集先后有两个单行本,一、1947年4月,新华书店佳木斯东总分店(东北书店印行)初版,...
吴伯箫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的散文创作别具特色、堪称一家,在我国散文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他追随着时代的脚步在自己的园地里辛勤垦植、耕耘50余年,先后创作了200多篇散文,...
一个作家的创作数量非常丰厚,我们当然不能武断地认为这个作家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但是,如果一个作家的创作数量众多,对批评者和读者来说,首先要加以关注应当也是毋庸置疑的...
1945年,吴伯箫离开了他心中“革命的帕米尔”——延安,他曾在这里生活了8年。奔赴延安是吴伯箫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自1938年奔赴延安后,他的后半生都与延安缠绕在一起了。他...
老舍 《龙须沟》绘画本,正气书局1951年版 《龙须沟》连环画,正气书局1951年版 《龙须沟》,上海晨光出版公司1952年版 北京人艺版《龙须沟》剧照 在老舍的文学生涯中,如果要找一...
一 王国维自沉离世之时,周岁尚不满五十,在他短暂的生命旅程和学术生涯中,虽然研究重心与学术兴趣几经转移[①],但成果丰硕厚重,影响亦极深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具有...
从1942年亲身体验延安文艺座谈会的盛况,到《菜园小记》《记一辆纺车》等反映延安时期的散文作品,吴伯箫是以践行毛泽东《讲话》文艺思想的主流作家身份进入文学史的书写领域。...
作家间的互动自然也会有“不友善”因而令对方“不愉快”之处。冰心和林徽因之间的一些颇带较劲味的连续互动行为就是典型的事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节目是冰心的小说《我们太太...
“一定聘他” 1925年,清华学校成立研究院。一日,校长曹云祥与梁启超谈起导师聘任之事。 梁启超说:“有一个人校长不知可曾注意过?” 曹云祥说:“不知是哪一位高贤?” 梁答...
一 查了一下时间,是2008年3月的最后一天,即31日。这是彭燕郊先生逝世的日子。他是凌晨近四点驾鹤西去的(真希望这是彭先生去世后真实的遭遇)。我接到消息,肯定要晚上一些时...
《中国哲学史大纲》的上卷,原为胡适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时的博士论文《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1917年胡适据此编成“中国哲学史”讲义,在北大授课,1918年整理成书,由...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祖籍浙江海宁,生于天津,是我国著名的诗人、诗歌翻译家。 对于穆旦作品的整理,目前较齐全的是2005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8卷本《穆旦(查良...
林语堂先生及其刊于《幽默》杂志的演讲稿《什么叫作东西文化的沟通》 1929年10月21日上海《幽默》杂志第六期刊登了林语堂的演讲稿——《什么叫作东西文化的沟通》。该文为林语堂...
《中国小说史略》合订初版本 《中国小说史略》(以下简称《史略》)是鲁迅研究中国小说史的专著,也是国内研究中国小说史的开山之作,结束了“中国之小说自来无史”(鲁迅《中...
每当我经过复兴中路608弄,总会情不自禁地朝弄内看一看。这条弄堂一共只有三幢西式楼房,一号那油漆红门对着弄口,左边四扇窗正亲切地望着人们,旁边墙壁上充满童趣的画仍然存...
徐志摩 我在查阅关于徐志摩的资料时,找到了几年前复印的《平民周刊》第廿五号,这一期的刊首日期为“中华民国九年十一月六日(星期六)”,标明“复旦(非卖品)”“本社在徐...
胡适 1946年7月28日,北平《南北》三日刊第2卷第8期刊登了一篇署名“一砚”的《胡适之先生的幽默书翰》,披露了1929年9月12日胡适致张丹斧(丹翁)的一封佚简。全函如下: 丹翁:...
作为诗人的穆旦 穆旦(1918—1977),本名查良铮,生于天津,祖上为浙江海宁望族,1932年入南开高中后开始写新诗,1935年9月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1937年10月,抗战爆发后随校南迁,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