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班禅返藏问题,是和平解放西藏、实现藏民族的内部团结进而恢复西藏地方与中央正常关系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从历史事实和实际出发,努力争取十世班禅对和平解放西藏的...
摘要: 日本借“冲之鸟”为由大肆宣布其拥有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并向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交外大陆架申请。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21条第3款岩礁概念的立法初衷上看,...
摘要: 1883年,经过与清政府的协商与沟通,越南政府派出以范慎遹、阮述为代表的使团来华,以备李鸿章与法国驻华公使宝海谈判时咨询及与清朝议决越事。尽管李宝谈判破裂等因,...
摘要:雍正帝即位之初,承袭了康熙帝在土司地区安静为主避免生事的政策。后来雍正帝为了追求良好的社会治安与社会秩序,对于土司看法发生转变,在推行保甲制度的过程中大规模...
《新唐书·吐蕃传》记载吐蕃的官吏系统说:“其官有大相曰论苣,副相曰论苣扈莽,各一人,亦号大论、小论;都护一人,曰悉编掣逋;又有内大相曰曩论掣逋,亦曰论莽热,副相曰...
大量历史文献无可争辩地表明,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最晚从明清两代开始,钓鱼岛已成为中国疆域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自明朝之初,钓鱼岛已纳入中国疆域版图。嘉靖十三...
据有关媒体报导,2005年2月9日日本政府决定将钓鱼岛上设立的灯塔作为“国有财产”收归国家管理之下,并由海上保安厅实施管理。此次事件是日本方面在钓鱼列岛问题上又一重要的政...
摘要: 华南海盗猖獗、英军两度侵犯共同构成乾嘉之际澳门的两大隐忧,此亦为鸦片战争前粤东及澳门海域最大规模的海疆危机。时任香山知县彭昭麟亲历危机,在两次危机应对及与澳...
摘要: 本文勾勒了16世纪中国东南海区与东亚贸易的大致情况。作者认为,随着海洋交通事业的发展和相互间的贸易往来,打破了原来洲际阻隔的局面。这一时期以漳州海商为先锋的东...
摘要:自元代中国中央政府开始对西藏地方实行有效管理以来,历代中央政府对西藏在主权管辖上一脉相承,中华民国时期亦是如此。南京国民政府在成立之初,为改善与发展同西藏地...
摘要:清朝末期,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达赖喇嘛与班禅额尔德尼互为师徒、相互礼让的和好关系开始发生变化,两大活佛系统的矛盾日益加剧。清朝中央政府和驻藏大臣也介入其中,...
摘要:以蒙古和硕特部代行西藏治权,即所谓“以蒙治藏”,是清初特定历史条件和民族关系格局之下,清王朝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边疆稳定而采取的一种具有变通性的治藏政策。然而,...
摘要: 晚清时期,南海诸岛丰富的自然资源、重要的交通地理位置以及军事上的战略枢纽地位,引起了西方列强的觊觎,此时南海诸岛的主权问题已经较为明显地凸现出来。在与列强斗...
摘要:在1930年代的康、青、藏边界战争中,相关各方均在不同程度上按各自的利益诉求在操弄着战争。战争的结果是,康、青军阀较战前更进一步扩充和巩固了各自的势力范围。西藏地...
摘要:清末民初,在列强入侵和中国边疆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西藏建省论一时盈满朝野。西藏建省论从民间舆论、督抚朝议最后上升到清政府的治藏措施,体现了中央对西藏治权的...
蒙古和西藏是我国少数民族蒙古族和藏族集中居住的地区。清代,清政府视蒙古和西藏为藩部,统治的形式和政策不同于内地。清末,东北、新疆等边疆地区相继建省,行政建置上发生...
摘要:清朝前期(1644-1840年)是中越两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殖民者东来,中国周边面临殖民势力的扩张,虽然中越仍保持较密切的宗藩关系,但两国封建政府的边疆意识逐渐增...
摘要: 《海洋法公约》的生效带来了一个全球范围的“海洋新时代”,不仅使世界政治地理发生变化、引起了广泛的海洋开发新热潮,同时也促使各国加强了对海洋的综合管理和海洋法...
“一带一路”是中国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结合当前国内国外新形势而提出的跨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战略构想。西藏作为历史上南方丝绸之路、唐蕃古道、茶马古...
摘要: 本文认为,导致东亚海域争端的基本原因是历史、地理、国际法发展等因素;冷战后出现的新因素包括日本权力争夺、经济资源争夺以及美国的介入。海域争议对国家关系、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