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本文从川东南地名出发,运用统计学与文献学相结合的方法,论析土司制度在川东南的实行对这一地区地名命名所产生的影响,同时又以地名为导向探寻相关的土司文化遗存...
内容摘要 :明朝建国前后,倭寇大举入侵中国沿海,环渤海地区成为重灾区,直到永乐时期仍很严重。朱棣迁都北京后,环渤海地区海防地位凸显。为加强京畿海防,他采取各种措施,如敦促地...
内容摘要 :晚清西北边疆危机下,阿古柏等内乱使新疆城市损毁殆尽。戡乱后,清政府为保疆固边,从1884至1911年间采取了诸如新疆建省、新政改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新疆城市获得了...
中国古代疆域问题涉及对中国古代王朝民族成分构成、国家结构形式等根本问题的认识,对此中外学界存在巨大分歧,这其中既有因学术传统、学术视角不同而引起的学术争论,也有从...
内容摘要 :边疆危机是中国大多数王朝要面临的棘手问题之一。晚清以来,中国四面受敌,边疆危机较之以往尤为严峻。宋育仁高度关注边疆危机,他痛陈边疆危机,怒斥列强侵略,提...
内容摘要 :教育与学术之间存在着互动关联,基于建国以来高等教育体制中课程与专业设置的考察,可对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史有新的认识。建国初期,沿革地理被正名为历史地理之后...
英册第一号道契“正契”(局部)。根据道契可知,英商颠地兰士禄向原业户奚尚德等永租土地,所租地“东至黄浦滩西至公路南至第九分地北至公路”。 上海的外滩指北起苏州河口,...
内容摘要 :抗战时期成立的北碚中国地理研究所是中国最早的专业地理研究机构。本文从学术史的角度系统梳理北碚中国地理研究所的成立缘起、组织结构、学术旨趣与研究方向等相关...
内容摘要 :疆域控制与行政管理是带动中国古代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主线模式。循着这一模式,古代中国逐渐形成了一套从都城到省、府、县的较为完善的行政中心城市体系。该体系的演...
内容摘要 :在苗族西部方言各次方言和土语区广泛传说着关于亚鲁的故事,在婚丧嫁娶、祭祀典礼、建房造屋、节日欢庆、人生礼仪等不同场合,唱诵《亚鲁王》是重要的仪式性内容。...
内容摘要 :里坊制度从来就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最初的里坊制度不仅是指供人居住的聚落,更重要的是为了满足编户建军的需要。文章通过对里坊编户与军事组织制度的比较分析,揭...
内容摘要 :近代以来,西方学术界以民族一国家理论为基础,不断试图从学理上解构历史上的中国及其边疆形态,挑战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理论体系,并从所谓的“民族主...
内容提要: 新式学校建设是北京城市近代化的重要标志,其发展为城市空间带来显著变化。研究近代学校建设过程对城市史研究而言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清末庙产兴学既有利于新式学...
内容摘要 :通过对明代军事管理体制演化进程的分析,以及对明代辽东长城军事聚落与沿海军事聚落在防御对象、地理条件、建置沿革、规划布局、功能等方面的比较研究,揭示了明代辽...
内容摘要 :伴随清军入主中原和统一西域,西北地区地缘政治在清代前中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明代中央政权与各少数民族政权在西北地区对峙并存的地缘政治格局逐渐被打破,代之以...
摘要: 唐宋时期地理学的记载重心从“禹域”转向西部,反映到地理学文献上的一大特点就是对巴蜀地区自然地理及其地矿资源考察增多,出现了大量对巴蜀地区盐矿、火井分布和开采...
摘要: 关中地区的水利建设,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战国末年修建的郑国渠,是关中水利史上的里程碑。汉唐两代,关中水利全面发展,形成了以自流灌溉为特征的网络系统。宋元...
内容提要: 洪武三年(1370),明政府建立厉坛制度,随之向全国推广,后被清王朝所继承,而与乡村社会密切相关的则是乡厉坛。作为帝国的符号,厉坛制度的建立成为国家控制地方乡村...
【内容提要】 寿春是东晋南朝时期汉胡政权争夺的热点区域,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军事价值。该地位居水陆交通枢要,拥有利于防御的自然环境,水土沃衍,物产丰饶,因而备受南北...
【提要】 中西文献对元代汪古部政治中心有多种不同记载,以致前人众说纷纭,认为汪古部同一时期有多个政治中心。在学界以往研究基础上,本文初步探讨了元初汪古部政治中心由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