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国固有的社会结构均衡在近代外来冲击下被打破,传统的经济思想和经济制度难以适应工业化和市场化的要求。外生力量同时打破了中国传统社会制度的自我演化进程,引致了中...
摘 要 :清末两湖书院的改章,作为书院改制风潮中的一个典型案例,早已引起教育史研究者的注意。本文则更关注这一过程中固有"学统"意识的接引作用。甲午战争前后的时势激变,带来了...
摘 要 :安奉铁路是日本在东北自筑的第一条铁路。它并非源于某个特定条约,而是在既成事实基础上,通过外交交涉获得的一项在华权益。在交涉过程中,徐世昌、锡良等东北地方大员成...
摘 要 :论文分析阐述了海外归国留学生与近代中国职业指导事业的作用。认为在近代中国职业指导的兴起发展过程中,归国留学生是一支重要的推动力量。他们不仅把欧美职业指导思想...
摘 要 :新青年社是五四时期先进社团的代表之一,新青年社的北京同人时期,是该社团最辉煌灿烂之时。新青年北京同人之间有许多的相似之处,大部分人有出国留学的背景,回国后在北京...
摘 要 :在120年前的中日甲午战争期间,当日军侵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之时,各地人民群众为了保家卫国,维护民族尊严,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以不同形式、不同规模进行了抗日斗争,给予日...
摘 要 :在近代,英国众多的商界人士、政府官员、领事和海关官员们纷纷涌入中国新疆,进行频繁地考察和探险活动,为后人留下了不少相关考察报告、探险实录、札记和游记。在这些资...
摘 要 :清末,奉天当局对辖境内的大小股匪和各种武装组织进行整顿。实行"剿抚并用,以抚为主"的方针,是地方当局补充官兵之不足,从而达到加强地方统治的一项既定方针。作为八角台...
摘 要 :既往的中国边疆史研究,比较重视各地卡伦的设置情况,为了驳斥俄国以常驻卡伦划分边界的主张,特别强调卡伦的内治功能,而对于边疆卡伦的外防性质则重视不够,尤其是忽视了巡...
摘 要 :晚清时期,清政府逐步放弃封禁东北政策,实行招民实边,以抵御列强侵略。随着开发的进程,东三省民治机构普遍设置,道亦日益增设。东三省所设之道,多数为分巡道兼兵备衔,可以...
摘 要 :参赞是驻外使馆中仅次于公使的职位,负有沟通上下、辅助公使的重要职责。在晚清,包括参赞在内的驻外使团人员由公使自行聘任。由于出洋差使保奖优厚,且并无身份及外语能...
摘 要 :明治时期日本外务省向世界各国派驻领事,这些领事发回的报告便于日本社会各界了解各国的商情,有针对性地调整其国家政策和经营策略。这其中有大量涉及到包括烟台在内的中...
摘 要 :根据国际条约法的相关原则,与《马关条约》同时签署的《议定专条》三款、《另约》三款、《停战展期专条》两款等三项附属文献,与《讲和条约》11款,共同构成了《马关条约》...
摘 要 :"天兄"代言人萧朝贵与"天父"代言人杨秀清之间并非纯粹的同盟、挚友,两人在合作共事的背后,隐藏着鲜为人知的矛盾。在太平天国的孕育期,"天兄"曾通过揽权、培植私党、代理...
摘 要 :19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李鸿章主持兴办的构筑朝鲜电报通讯网一事,可谓是其在甲午战争前对朝鲜外交活动中的成功之举。在李鸿章的主持下,中国于1885年至1891年,与朝鲜共...
摘 要 :甲午之后,中国知识体系进入转型的重要时期。在救亡图存的现实需求和西学西史价值认同的双重激励下,改革科举考试减少西学引进的阻碍成为先进学人的强烈诉求。清末科举改...
摘 要 :甲午战争后,张之洞在湖广总督任上至少招聘日本陆军军人36人。这其中既有张之洞的主动要求,也是日本方面为扩大在华势力而积极促动的结果。日本军方对于安排军人赴华受聘...
摘 要 :在晚清史上,传教士李提摩太与晚清重臣李鸿章之间曾相从甚密,双方在赈灾、改革及处理教案等问题上均有交涉往来。在李提摩太看来,唯有与官方的合作才能取得传教的最佳效...
摘 要 :20世纪初,随着帝国主义列强对东北侵略的加深和清末新政的开展,近代报刊开始在东北出现,开启了民智,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也从舆论上抵制了外国报馆的文化侵略,对东...
摘要 :准确地说,太平天国起义后有两次北伐。太平天国第一次北伐的目的地是哪?学界多认为是小天堂南京,笔者认为应是河南和北京,否则不能解释太平天国自广西出发后游行半个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