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世纪后由西方所主导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西方文化是人类思想的中心,它代表着人类的未来。其根据是现代化的社会发展模式和思想均由西方人确立。西方所以取得现代化的显...
内容提要: 2018年度,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近代史》通过对近四千种期刊发表的有关1840-1919年间中国近代史研究论文的分类整理,在尽量照顾来源期刊和作者之间的平衡及...
摘 要: 江西、福建是1930年代中国南方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区域, 从当时各种调查材料提供的数据综合看, 这一地区地主、富农占地约30%, 贫雇农占地约20%。就更大规模的东南地区而言, 该...
摘 要: 19世纪三四十年代, 英法相继在其拉美殖民地废除奴隶制后, 西方殖民者和当地政府采取多种措施, 积极引进中国苦力。巨大的利润与监管的缺失, 使苦力移民的组织者无视运输船...
摘 要:1947 年 10 月共产党情报局成立以后,斯大林并无意在亚洲也建立这样一个共产党的国际 组织。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面胜利的前夕,毛泽东开始与苏共商议建立东方情报局的问题...
摘 要: 本文以天津市社会局1931年对天津市纺织工人的调查报告为主要依据, 试图通过对工人的劳动时间、劳动环境、工资收入、生活费分配及其衣食住等因素的考察, 探析民国时期天津...
摘 要: 1933年5月,中华书局出于生意考虑,在引进奥格登的“基本英语”后发起“英语八五运动”,却引发了一场文化论争。为了维护世界语,加之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戒备以及民族危机...
摘 要: 华北自治运动是内政外交双重因素交互影响的产物, 不仅是日本有预谋的蚕食华北、实施其侵略中国计划的重要步骤, 亦是《何梅协定》达成后, 在国民政府对日妥协背景之下,...
现有的五四运动史研究带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从“运动”(movement)的视角推演北京学生运动如何扩展为一场全国性的各阶层参与的爱国运动,二是根据运动一方人士的回忆和进步...
五四运动是一个意义不断延伸的名词。最初它只是对1919年5月4日学生运动的指称。1919年5月19日《民国日报》载北京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致各省各团体电》首揭:“五四运动, 实为敌...
在五四时代前期,中西文明的大论战,其论述的方式不是“文化”的,而是“文明”的,对立的双方,从普世的人类立场,比较中西文明之优劣,从而在世界文明的整体大趋势中寻找中...
“天下”的崩解与双重转化 近代中国一个宏阔的时代转变,就是“天下”的崩散及其多重演变——向外转化成了“世界”与“中国”,向内转化成了“国家”和“社会”。李文森(Jo...
随着近代工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等实业的发展, 到民国时期, 资方、雇主与工人或雇员的关系实际上已构成社会网络中最基本与最重要的生产关系与人际关系。劳资共处同一经...
摘 要: 以往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的研究, 多偏重阶级斗争的革命话语视角, 而较少从组织社会学的角度来探究中共领导工人运动的组织形态问题。本文以早期安源工运为考察对...
摘 要: 党旗、国旗作为代表政党和国家的政治符号, 具有凝聚人心和塑造认同的功用, 也是政党和政府进行权力运作与正当化自身统治的工具。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 国民党以党旗代国...
摘 要: 陈旭麓以“新陈代谢”为核心理论研究中国近代社会变迁, 将对历史大势的整体观照与对史实细节的爬梳分析完美结合;他提出的诸如海派文化与上海史研究、中等社会研究、秘...
摘 要: 张泰荣是奉化一个普通的小知识分子,通过研读他的日记,我们以他的个人经历为主要线索,讲 述 1920 年代不同身份、不同政治取向的地方精英完成权力重组的过程。一方面,部...
摘 要: 1945年抗战胜利后,陪都重庆国民政府决定以国家的名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日举办全国性的胜利庆典,并颁布《庆祝胜利实施办法》,令全国各地一体遵行。重...
摘 要: 1883—1919年间,在近代都市化的快速推进和民主革命日益高涨的过程中,在江南买办商人和文人的推动下,上海徐园经历了从“私家园林”—“公共雅集园”—“商业娱乐园”—“大...
摘 要: “黄色”由代表高贵、尊严的民族象征色彩词, 转成与色情淫秽之指代并列共存、具有内在含义矛盾的词汇, 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汇与现实中国社会政治互动的产物。作为负面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