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时期外蒙古脱离中国的问题,中外史家论述者甚多。这些著作大都认为,1911年外蒙古脱离中国是沙皇俄国长期活动的结果,是俄国趁中国发生辛亥革命的有利时机,煽动和勾结...
学界对不平等条约问题的研究早已展开,有关资料编撰、条约体系、不平等条约的危害以及废除不平等条约等领域的研究都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对于什么是“不平等条约”这一基础...
各主战督抚的交章谏阻,既没能废约,也没有阻止按期换约。但这些督抚所陈述的战和思路,却值得我们做深入的考究。检视这诸多督抚的废约奏章,可见其中所包含的思想对于了解一...
在1998年耶鲁大学召开的“19世纪中国留美先驱者会议”上,在我关于《容闳的一生》的演讲结束时,我被问到以下问题:“为什么留日的中国学生参加了1911年革命,而清朝留美幼童却支...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外交活动最能凸显国家主权意识。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外事活动最能凸显城市主人意识。近代上海是个开放型城市,与世界联系广泛,迎来送往,外事活动频繁。租...
俄罗斯北京布道团在俄中经济贸易中的角色,主要是秉承沙俄政府的意图,收集中国的各种经济贸易情报。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我们认为,布道团之...
清代在东北、蒙古、西北、西南等地的山川隘口派驻官兵,担负侦察嘹望、管理游牧、监督贸易、稽查逃人、防止侵略等任务的“更番守望之所,曰台,国语谓之喀伦,亦作卡伦,又有...
П.И.卡法罗夫(1817-1878,Кафаров Петр Иванович, В монашестве Палладий),教名巴拉第,所以又习称巴拉第·卡法罗夫,出身于喀山州一个神学世家。在他22岁,也就是...
一、 前言 17世纪40—80年代,清朝与沙皇俄国在黑龙江中游雅克萨(阿尔巴津)[1] 等地发生了一系列军事冲突。在此过程中,一些被清军俘虏或投诚的俄罗斯哥萨克(即俄国史籍上的所...
鸦片战争的结局,是西方列强强迫中国与其建立了不同于传统体制的条约关系。条约是国际法的重要制度,条约关系是近代国际关系的主要形式,但清政府是被迫接受的,并非正常形态...
洋务运动时期,开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的1861年,终止于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1895年,是中国经济发生本质性转变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除了外资在华势力开始快速膨胀,中国的...
为了挽救即将覆亡的命运,经历了庚子之变的晚清政府实施了各种改革,即所谓的清末新政,其中禁烟就是其新政之一。为了保证禁烟新政的成效,清政府必须禁止洋药进口,而洋药的...
1909年美国退还部分庚子赔款,以此作为派遣中国学生赴美留学之用,史称“庚款兴学”。庚款兴学既是近代中美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近代留学史上一件影响深远的事件,有关...
在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的近代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一位来华洋人像赫德那样,对中国海关和近代中国的外交、政治、经济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施加了如此全方位的、深刻的影响。同...
前言 出现于19世纪中晚期,没落于1930年代的北京外交团(Diplomatic Body, Peking)到底是什么样的组织?在名称上,有人称它为公使团,也有人以“列强”涵括其组织全体成员。在性质上,有...
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是日俄两国为争夺朝鲜和中国东北地区而发动的一场战争,也是20世纪初远东地区爆发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争。在这场直接关系到中国主权和领土的战争中,清朝...
怎样认识帝国主义对近代中国的侵略是曾经论述较多而近年相对淡出的议题(注:中国人对“帝国主义”认知的进程其实相当复杂,在清末的一段时间里,不少国人曾视帝国主义为民族...
中国自19世纪40年代被英国打败后,就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下徘徊不前,国力日渐羸弱,貌似强大的清王朝实际上处于风雨飘摇、不堪一击的险境,不仅为西方列强任意宰割,面临着被...
“中国知识线与外国知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为第一次,明末的历算学为第二次”。[1]晋唐间佛学的输入,曾对中国文化发生巨大的冲击,朝野信佛成风,也曾发生“三武排佛”。...
引 言 明末清初是中国历史上独具特色的时期。动乱冲突,灾难矛盾,国家民族命运与个人生活悲欢,难解难分。其中,妇女在这个时期的生存空间,是近来颇为热门的话题。美国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