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义和团时期,清政府政出多门,政策多变,使绅士们无所适从。他们与地方官合作,充当团首,做义和团和州县官的桥梁,保护了州县官,州县官也保护了他们。也有一些绅士参加过激行...
六十年代以来,国外研究中国辛亥革命的部分学者中,流行一种与史实不符的见解,即认为辛亥革命不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苏联少数几个别有用心的所谓东方学专家,则借此从事...
引子 在中国历史上,没有那一朝像明代一样,在民众中引起广泛的兴趣和不同观念的争论。20世纪从50年代到70年代末,大陆史学界的主流几乎都认定,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社会发展的停...
1911年的辛亥革命,创建了新的政治共同体,却没有同时创建共和政体赖以存在的正当性基础宪政,权力归属问题始终压倒权威重建问题。这使得近代中国政治的根本症结在于只有权力之...
都城建置究竟应该置于何处?一向是我国近代知识分子十分关注的所在,比如康有为就曾提出迁都上海的主张,以为戊戌变法之张本。[1]孙中山也说:“与存亡利害有最急切关系的,则...
现在的世界局势真是风起云涌,石油价格瞬间以倍数涨落,与生产和供需渐离渐远;金融风暴闪电般穿透全球,来得快似乎也去得匆忙;明明是全球变暖,却一再以世界范围的严寒来表...
一 孙中山1866年生,梁启超1873年生,孙较梁长7岁;孙1924年逝世,梁1929年病故,仅相隔4年;孙广东香山翠亨人,梁生于广东新会县的茶坑村,相距不足1百公里,是地道的同乡;孙中西...
三 《新青年》与《东方杂志》 清末民初的报刊,基于不同的运作模式与风格,大致可分为商业报刊、机关团体刊物与学界同人杂志三类。[1]象《东方杂志》一类注重商业效益的刊物,...
郭廷以(19041975)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先驱人物,早年与罗家伦、蒋廷黻诸先生相过从,由垂手从教而至相与论学,交谊久长。自1928年起,已创拟《近代中国史》十九册的宏大写作计划...
清代下层民间盛行以宗教为纽带结成的秘密教门,瓜瓞绵延,不绝如缕。教门组织渊源甚早,可溯及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异端教派弥勒教及两宋时期的白云宗、白莲宗,至元朝中后期逐步...
汪精卫是如何影响辛亥革命历史进程和发展方向的,南方革命党人又是如何把革命胜利果实拱手让给袁世凯的?目前,史学界对该问题的研究相当不够,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汪...
辛亥革命是什么、怎么样评价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对于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有何意义,从两岸史学界对辛亥革命的研究和梳理中可以看到哪些相同之处? 近日,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
近20年来,在中国近现代史学界,辛亥革命史研究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恐怕是任何其他专题史研究都难以与之相颉颃的。如何在高起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辛亥革命史研究?这已成为辛...
自洋务运动以来,中国经历了三个不同的现代化阶段,形成了三种模式。三种模式间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但其背后却有一条共同的内在逻辑,这就是从西化到中化,中化与西化间的相...
孙中山是民主革命先行者,李鸿章是晚清元辅重臣。孙中山与李鸿章的关系,涉及到他们的思想风貌和晚清政局的演变,但因史料残缺,难窥真相。现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庚子年...
近年来,由于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学科对辛亥革命研究的切入,由于各自观照事物的角度不同,对辛亥革命研究提出了新的问题。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新问题之一,就是关于辛亥...
新文化是如何“运动”起来的 ――以《新青年》为视点 内容提要 《新青年》从一“普通刊物”发展成为全国新文化的一块“金字招牌”,“新文化”由涓涓细流汇成洪波巨浪,都经历...
章太炎与黎元洪同为民初重要政治人物,了解他们之间的交往情况,对于深入认识章、黎各自的思想与品格,及民初社会、政治状况,或不无裨益。 一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章太...
在中南海丰泽园毛泽东故居的书房里,至今仍珍藏着一套《笔记小说大观》。这套书是范文澜在延安时送给毛泽东的,毛泽东生前十分珍爱,始终带在身边。30年间,这两位在20世纪政治...
目录: 学术史回顾和研究目标 从经济转向政治:辛亥革命时期的上海工人阶级与工人运动 工人觉醒的重要一环:组织政治团体 上海工人发动武装起义,为建立、维护中华民国而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