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3年3月,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与外国人的接触日益增多,随之,对外贸易也日渐活跃起来。 在太平天国对外贸易中,输出贸易以生丝、茶叶、棉花为大宗,输入贸易则以军火,粮食...
1954年2月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七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决议强调,党的团结高于一切,因此应当把维护和巩固党的团结作为指导自己言论和行动的标准。决...
邱克同志在《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3期发表了一篇书评,对我在1987年出版的《赫德与近代中西关系》一书,提出了商榷的意见。书评中表现出真诚的学术讨论精神和坦诚的交换意见态度...
摘 要: 1898年,《昌言报》连载曾广铨采译、章炳麟笔述的《斯宾塞尔文集》,含《论进境之理》《论礼仪》两文。二者均出自斯宾塞《论文集:科学的,政治的和推断的》,原篇名分...
摘要:1923年,顾颉刚提出层累说,致力于打破旧有上古史系统。1930年,发表《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之文,有的学者据此认为顾颉刚的学术宗旨已经改变,这是不正确的。顾颉...
摘要:前人有见于张之洞和廖平学术面相之异,而未深究张廖学术实质之同,或以避免逼贿、惧祸之嫌疑而曲为辩说,反而遮蔽张廖契合之真相。张廖师生爱国尊儒、援西护中,在晚清...
摘要:近代广州的公园与茶楼,是时人进行娱乐休闲生活的重要场所,具有鲜明的平民化与世俗化特征。政府将公园视作开启民智的重要空间,通过在这一空间内修筑纪念建筑、举办纪...
如何对待列强,是近代中国人自鸦片战争以来就时刻面临的无法回避的严峻课题。戊戌维新运动时期正值瓜分狂潮骤起之际,这一课题显得更加紧迫突出。以救亡图存、变法自强为职志...
摘要:为应对民族危机和社会转型,近代国家积极倡导、鼓励出国留学,优先录用归国留学生,由此掀起了近代中国史上大规模的留学潮流,其中尤以留学日本占多数。受文凭主义及外...
摘要:本文引入想象史学的概念,以《生活周刊》为例,考察1920年代至1930年代城市知识群体的生活想象与身份认同问题。这一时期,知识群体的生活想象主要集中在生活意义、生活趣...
[摘要] 中苏两国于1950年2月14日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新中国成立后对外签订的第一个双边关系条约。该条约的签订反映了人民革命胜利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于苏联之间建立...
摘要:新文化运动以后,中国的文史学术界大致分为南北两大系统,以新、旧为重要分野。其中,位于南京的东南大学多被视为南方旧学的重镇。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东南大学改...
摘要:近三十年来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复兴与拓展过程中,视角与时空、师承与交游,无疑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视角的转换能发现新对象、新面相,新视角的发现者或者运用者在拓...
摘要:辛亥时期,汉奸由原指鼓动少数族人反清以及勾结外夷祸害中国的汉人,转而指替“满人”为虎作伥、残害同胞的汉人。1901年孙中山的《支那保全分割合论》是迄今所知转义最早...
摘要:作为社会教育中心机构,抗战前江苏的民众教育馆面对九一八事变后内忧外患的危局,在旧精英失势、基层社会权力转移的过程中,产生协助政府重建基层社会秩序的意识;而国...
一 开埠以后,上海以其诱人的前景和惊人的发展速度吸引世界许多国家和政府的视线,世界各地的冒险家、商人和传教士等纷至沓来。据统计,到1910年,至少有24个国家和地区的侨民居...
摘要:近代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借助医学推动传教的同时,创建了中国最早的医学科学共同体博医会。作为中国最早的医学科学共同体,其制度与精神也为以后出现的中国本土医学团体提...
香港具有得天独厚的天然良港条件,又具有靠近祖国大陆的地理优势,加上从1841年开埠之日起,港英政府实行了自由港政策,以吸引各国商人前来投资贸易,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香...
中苏两国1937年8月21日签订的《中苏互不侵犯条约》,是抗战期间苏联对华政策调整的标志性事件。正是以该条约为法律基础,苏联分别通过三次对华信用贷款向中国提供了合计2.5亿美元...
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一股民国热,在一些人看来,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学术乃至社会风气等等一切,都是那么的高大上,那么的十全十美,那么的令人追忆和怀念!毋庸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