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里头遗址和陶寺遗址是中国古代进入文明社会或早期国家节点上的重要遗址。二者分布地域相邻,年代前后相接,存在一定的文化交流和文化互动。分析探讨二者之间的异同,对认识...
一、二里头文化四期中原腹地的政治地理背景 郑州、洛阳、安阳一带是夏商时期王都所在地,属于中国古代广义中原的腹心地带。广域王权国家的中心从偃师二里头都邑转移到郑州商城...
人类所赖以生存的地球有着丰富多样的环境,不同的环境生长着不同的人群。自有人类以来的数百万年间,人类自身及其文化、社会总体呈现“进化”的趋势。但在世界不同地区,社会...
摘要: 江汉平原到洛阳盆地的通道在东周及其之后的历史时期大体分为东、中、西三路。西路是溯汉水、丹水上行经武关道达商洛地区,再沿洛水而下东北进入洛阳盆地。中路是经随枣...
近年来,“经济考古”或“经济考古学”的相关研究成果频频推出,如美国考古学家罗泰先生于2017年12月14日在北京大学举行了《东周时代经济考古的一些问题》的学术演讲;考古学家...
内容提要:西藏考古涉及的若干重大问题不仅事关西藏文明的产生与发展,也涉及对于西藏历史早期发展阶段的认识,尤其是西藏地方与中原关系的认定。西藏考古不是一个局部问题,...
内容提要:过程考古学高度强调发展考古学理论,理论构建是它的核心要义。过程考古学有四点核心理论主张:探究文化适应机制、发展理论研究、澄清理论前提、规范科学推理。比较...
摘要: 凌家滩文化中凌家滩和韦岗两处遗址的动物遗存保存状况较差,动物考古的种属鉴定和数量统计数据存在“偏差”,不利于科学解读该文化史前生业状况。我们以区系类型的观点...
石峁遗址位于陕西省神木市高家堡镇,由内外两重城墙构成,内外城均为地面起建的石砌城墙。在内城中部偏西,建有顶部面积约8万平方米的“皇城台”。该遗址四围筑有护坡石墙,石...
距今4300年前后是我国史前阶段的重要节点,北方地区陆续发展出多个制玉、用玉的考古学文化中心。4500年前后,燕辽地区的红山文化、长江中游的凌家滩文化、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等古...
人类是从何时开始制盐的?这个问题考古学家至今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在狩猎-采集经济阶段,人类靠取食动物的肉、血、奶等满足身体所需的盐分,不需要额外再补充盐,而且也不...
摘 要: 良渚遗址自1936年发现以来已经历了80余年的考古历程,经过4代考古人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考古成果。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成为中国第55处世界遗产,良渚古城考古进入...
考古学上能够观察到的礼制遗存,包括属于不动产的礼制建筑工程遗迹和礼器(群)。二里头都邑的礼制遗存,是我们观察其中的礼制变革、人群结构和社会状况的一个重要视角。 作为考古...
作为科学史学科中的一门学科史,天文学史研究的核心内容主要是围绕人类对天体、天象认识和研究的历史,以历史上的世界模型、天文仪器、天文观测、天文学理论、天文学方法、天...
摘 要:考古材料的废弃过程直接关系到考古材料的真实性问题,影响到考古推理的可靠性。废弃过程研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逐渐形成了从理论、方法再到实践的单独研究领域。废弃过...
摘要:凌家滩玉版等重要遗物揭示出先秦文献记载的天极观念在史前时代已经出现,要点包括天极为天体的中心,可以用八角星纹和纽结纹表示;神鸟和猪这两种动物与天极运行密切相关。...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摘 要: 作为中华文明的形成时期,五帝时代所处的年代相当于考古学揭示的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并可划分为三个时期:黄帝时期、颛顼与帝喾时期...
大禹治水的传说是见于史籍记载的我国古代国家肇始阶段最重要的政治和历史传说。由夏开始,传统文献开启了朝代循环和天命变化的王朝叙述。从故事本身来说,大禹治水至夏朝建立...
在中国史前文化中,马家窑文化以彩陶著称,其各种人物造型的彩陶和雕塑数量大、类型多,是古代人类艺术、信仰的重要载体。马家窑文化人物形象的研究,不仅包括通过艺术特征、...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与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分处南流黄河南北两端的临汾盆地和河套地区。2000~2001年陶寺遗址发现陶寺文化城址,并于2002年进行了系统发掘,认为陶寺文化早期城址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