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文明下定义至少有两条入手途径。 第一条是先决定文明这个概念之下包括什么具体的成分, 然后再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中找寻这些成分在哪一个段落中出现。如果找到,便知道文明在...
原载于《考古与文物》(西安)1995年第03期 第1-10页 作为一种通过物质遗存对过去所做的系统调查,中国的考古和它所研究的文明一样古老。不过,传统上它仅仅是中国历史学的附庸。近...
顷蒙燕大教授容君希白以董作宾《新获卜辞写本》见假,始知董君于一九二八年冬曾从事殷虚之发掘,新获卜辞三百八十一片。辞虽无甚精萃,然物由发掘而得,足为中国考古学上之一...
在三四章里面撮述了新石器时代文化在中国好几个区域中发展的有关资料。过去十年来考古学的进展已经告诉了我们,新材料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出现,而建立在老材料上的假说一定会...
原文出处:《文物》(京)2004年第01期 第73-82页 本文为张光直先生夫人李卉女士在张光直遗物中发现,约写于1990年前后,经陈星灿先生整理。 最近几年以来,“中国文明的起源”——或...
近读日本《支那学》杂志第五卷第三号(一九二九年十月发行)有罗振玉著《夨彝考释》一文,得知新近又有“夨彝”及“夨令簋”出土。(出土处罗君未言及。)“夨彝”器盖同文,盖文百...
原文出处:《中原文物》(郑州)1994年第04期 第33-39页 张光直 著 陈星灿 译 研究古代史的学者,对人类一般社会进化法则的概括,从前总是立足于西方文明的历史,不过他们现在很少这样...
甲骨文系商代“王家档案”的说法,盖源于20世纪50年代陈梦家的意见。此观点一出旋为我国档案学界所吸取采纳。然而,亦有许多学者的意见与此大相径庭。学界长期以来研究、争论的...
王鹏辉, 新疆师范大学历史与民族学学院副教授,现为四川大学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副教授。 内容提要: 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的新疆考古材料中,命名为“觿”的器...
日本理学博士小川琢治于所著《支那历史地理研究续集》第三篇《阡陌与井田》中,以罗马人之都邑及田野划分法与周代之古法作比较的研究,其结论认为两者多有共通之处,而同时亦...
与“令彝”同出之“令簋”,近蒙容君希白以拓墨见示,与“令彝”确系一人之器,并饶有相互发明之处。今将其全文拓印如图,并附以考释。此器多奇字,且多奇句,颇费解。然其主...
“在中国考古、历史工作者头脑中,曾长期萦绕着两个怪圈。之一是根深蒂固的中华大一统旧观念;之二是把社会发展史当作全部历史。”1994年,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在为他的《华人...
简帛古书是中国学术的源头,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是源头。 中国的书,从一开始就是写在竹木简牍上,而不是龟甲、兽骨和铜器上。缣帛是简牍到纸书的过渡环节。《墨子》反复讲“...
在新清史思潮的带动下,清史研究者正逐步发掘到清朝的多元面貌。而此前内亚学者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做为清朝政治核心的满洲皇帝,并不仅仅以儒家道统继承者的形象,出现在《实...
...
秦俑已发现25周年了,25年来,秦俑学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除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的研究外,还涉及到更广泛的领域。但很多研究课题包括一些重大的学术问题,学界仍在...
从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开始发掘至今,我们一共发现了四种冠式,所谓“皮弁”、“长冠”、“鶡冠”、“帻”。袁仲一先生在其《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一书中,对它们的形制和名称一...
一、缂在早期是一种以皮为地的绣品 缂,现代的含义是指我国特有的一种将绘画移植于丝织品的工艺,即缂丝,又称刻丝。是以通经断纬方法织出花纹,各色纬丝在图案花纹需要处与经...
石质甲、胄的出土已有二年有余,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文章才起步,很有必要再进行深入探讨。在这里我想从以下五个方面理论,不妥之处,恳请专家批评指正。 一、石甲、胄的出土情况...
秦陵北侧鱼池建筑遗址中,曾出土一件带有铭文的青铜矛[1]。1997年8月由陕西省考古所秦陵工作站移交秦俑博物馆收藏。 这件铜矛(原编号:241号,图一)矛体窄长,通长19.2、身长11.9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