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敦煌研究院与美国普利兹克艺术合作基金会主办的“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吐蕃时期艺术珍品展”,汇聚海内外近30家文博机构的珍贵文物,立体呈现了吐蕃时期的文化艺术及其与...
新华社郑州7月8日电(记者桂娟、双瑞)考古学家在河南省“许昌人”遗址出土的一个小骨片上发现了经红赭石涂染的7条平行刻划直线。这件人工制品距今11万年左右,比来自南非的最...
龙舟文化源远流长,既来源于远古先民对于“龙”的图腾崇拜,也凝聚了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人文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龙”是中国人特有的图腾符号,中华民族被称为“龙的...
滕国是周王朝分封在东方地区的侯国。《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
山东,简称“鲁”。这一得名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我国历史上的西周时期。彼时,周武王灭商后,“遍封功臣同姓戚者”,“以藩屏周”,“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已故历史学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记者项江涛 通讯员于梅欣)6月22日至23日,中国先秦史学会国学双语研究会第二届年会暨首届“儒易杯”中华文化国际翻译大赛颁奖典礼在上海大学成功举行。 与...
新华社福州6月19日电题:血雨腥风的承载——记忆中的那些经典红色意象 新华社记者 军装、绑腿、草鞋,身后再背一个竹斗笠,这几乎成了人们心中最熟悉的红军战士形象。而这些记...
从西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始,都城长安就注定成为东西方交流的起点,至唐代,长安已经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市。大唐长安有东市和西市,西市作为当时国际贸易中心,最为繁华。...
家羊包括绵羊和山羊,二者在中国又统称为羊。羊在中国人的饮食生活和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羊肉鲜美,羊奶和羊奶制作的乳酪等奶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美食。羊毛和羊毛...
牛,中国传统六畜之一,“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俯首甘为孺子牛”等名言体现了其默默为人类奉献的史实和精神。中国是农业大国和古国,农业文化源远流长,黄牛在旱作、水...
中国成语说“马到成功”。家马不仅为人类提供了更稳定的肉、奶等蛋白性食物,还能供人使役,为运输、作战提供畜力,促进了人群的迁徙融合、技术的传播交流、文化的影响互动,...
从新疆吐鲁番洋海墓地发现的遗留物中,鉴定出我国迄今最早的面包实物——这是近期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杨益民副教授的研究团队,利用红外光谱、淀粉粒和...
新华社长沙6月2日电(记者陈文广)记者2日从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委宣传部获悉,日前,该县在茅坪镇金兴村发现一清朝初期护林四方碑。 据介绍,这一护林四方碑位于一棵巨大的赤...
新华社哈尔滨5月31日电(记者董宝森)记者从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该所近期在绥芬河流域新发现古代遗址18处,遗址年代跨度大,涵盖了旧石器、新石器、青铜、早期铁器,...
新华社堪培拉5月27日电 中国陕西省文物局和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5月24日至10月13日在墨尔本共同举办《秦始皇兵马俑:永恒的守卫》展览。 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成竞业近日在出...
新华社成都5月23日电(记者童芳)近期,四川省发布《古蜀文明保护传承工程实施方案》,提出将加快推进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文明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多位专家认为,三星堆不...
新华社乌鲁木齐5月17日电(记者潘莹)流失海外上百年的克孜尔石窟壁画,经文物保护及科研人员长期努力,通过现代数字技术进行虚拟归位复原,终于与离散多年的石窟母体“重逢”...
新华社太原5月12日电(记者吕梦琦)记者从山西省运城市文物部门获悉,该市日前启动了芮城永乐宫壁画试验性保护修复工作。 当地文物部门和壁画修复专家已经对永乐宫龙虎殿东壁壁...
新华社太原5月12日电(记者王皓)记者日前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获悉,该所在山西盂县发现两座元代纪年墓以及一座罕见的元代墓地明堂。 2018年8至9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联合阳泉市文...
新华网北京5月8日电(王莹)记者从国家文物局获悉,“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近日公布了湖北荆州龙会河北岸墓地等4项重要考古成果,这些成果均发现自各地基本建设考古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