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在共同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精神栖息之地和灵魂归宿之所,是维系民族关系团结和谐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摘要 :传统节日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人文化、实体化、大众化的重要载体。瑶族盘王节突破了家庭或家族自发组织传统,不断走向社会,形成政府和民间力量协调组织的民俗节...
内容提要 :明朝洪武元年发布的禁革“胡服”诏令,曾经专门提到元代流行的“深簷胡帽”。综合考察蒙元时代的各类资料可知,这种具有深刻时代特征的帽式,即是“幔笠”(或名方...
内容提要 :以往的少数民族暨跨界族群音乐研究,一向侧重于艺术本体形态及传统文化内容的考察、梳理、分析以及“非遗”保护发展层面的研究,对于着眼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语...
作者简介: 王舫(1990-),女,河南商丘人,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民族学博士研究生,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民族地区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
内容提要: 在城中村空间内,不同利益群体进行资源博弈,多元文化发生持续而深刻的接触。傣族群体有其生存和利益诉求,其居住格局与村落空间、生活习俗、日常互动是传统文化的...
[摘要]在德昂族丧葬文化传统中,奘房和坟地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受南传佛教影响,德昂族形成了认奘不认坟的丧葬文化传统。但是近10年来,德昂族的丧葬文化发生剧烈变化,逐渐...
摘要: 德昂族传统文化近年来发生了较大的变迁,在现代化进程中,现代化与传统相互依存、相互吸收,其传统文化根据自身的运行逻辑和建构规律,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进行自我更新...
摘要: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记录、保护、研究、传承到消费的过程中,一个常常被忽略的问题就是伦理问题。本文首先陈述所提倡和遵从的伦理原则,强调将学科伦理与日常生活中做人...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生于天地之间,浩瀚的星空、苍莽的大地带给人类无尽遐想,自古至今产生了数不清的天、地、人的动人故事,...
七月十五,又称中元节、鬼节、七月半等,是对亡灵进行年度性慎终追远的节日,也是很多地区民众生活中处理生者与死者关系不可忽略的途径之一。它作为我国传统的岁时节日,融合...
内容提要 :在我国人口城市化促使民族人口分布从“大杂居小聚居”转向“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背景下,本文基于新时代民族交融论述与社会实践理论,运用少数民族地区社...
摘要 :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事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事关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事关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成败,既具有社会治理的普遍性,又具有治理主体的民族性、治...
摘要 :藏族地区“双重边缘”的区位型塑“治理重要节点”的地位,在现代性渗透中遭遇民族分裂势力的冲击,社会矛盾突出,治理难度很大。藏区社会矛盾呈现出多样性、多方面、变...
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是党和国家对当前我国发展阶段的一个重大政治判断。在新的历史方位中,民族研究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努力建...
【摘要】在现代社会,作为一种公共事件,灾难带给人类社会巨大的破坏,包括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大量伤亡。自然变迁、人类活动均可引发灾难。无论是从人类文明史、国家成长史还是...
内容提要 :元代汉族、蒙古族、契丹族、女真族、高句丽、渤海、回鹘、党项、畏吾儿等多族共居,文化上各族相互涵化,多元文化并存且共同发展,带来了元代经济、科技、民俗、婚...
摘 要 :林耀华、弗里德曼等人将宗族组织作为汉人社会的核心论题。不过他们是以单姓村作为汉人的代表性村落,单姓村通过单一宗族将整个村落组织起来。弗里德曼据此预测,杂姓...
[摘 要] 教育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本研究在梳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民族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文献的基础上,厘清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
[摘要] 民族院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重要主体,民族院校思政课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培养民族院校大学生“五个认同”、宣传党和国家民族政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铸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