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布洛陀史诗的形成过程中,不断强化的中华民族观念为壮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萌芽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体而言,布洛陀史诗中有关多民族经济交往、文化交流...
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一些偏远山区,经济相对落后,对外交流比较闭塞,书面文字使用较少,人们通过口传文学这种口耳相传的语言形式,书写着本族群的历史、风俗和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国家统一性和文化同源性的内在心理根源,它既是铸就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族群记忆的历史根基,也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繁荣、民族复兴的原生动力。...
摘 要 :城市民族工作是新中国政府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城市民族工作的内容、方式与民族人口的分布状况密切相关。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立足于各民族平等团结,根据时代...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团结各族群众,共建共享新时代中国发展成果的关键路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出...
内容提要 :甘肃藏区地处藏彝走廊之北和古丝绸之路东端,历史上就是各民族往来交流的重要走廊。文章分别从语言、通婚、生活习俗三方面分析了该地区诸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现状...
摘 要 :在应对新冠病毒肺炎引发的突发重大公共事件的特定场景下,各民族紧密团结,以“中华民族是一家”之情感凝聚、价值理念强化、行动的集中践行展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摘 要: 探索构建少数民族非遗长效传承保护机制,讨论少数民族非遗价值实现路径,是“后申遗”时代不可回避的现实议题,其根本在于是否能够激活非遗传承的内在活力。历史和现...
摘 要: 与其他地区回族相比,云南大理上丰呈庄回族在举办圣纪节的时间选择、可参与者身份规定等方面表现出一些差异性地方特点。对上丰呈庄回族圣纪节仪式的考察表明,作为社...
摘要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创世史诗《查姆》记载着彝族先民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对万物起源和人类生产生活的朴素认知,是彝族文化生根发芽的沃土。对《查姆》进行译介的根本...
内容提要 :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既是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内涵中的组成部分。民族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神教化、情感纽带和资源供给等价值能够提升乡...
内容提要 :在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的关键时期,精准对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权益需求,有效保障他们的市民权益,是推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市民化的关键。基于全国8个城市问卷调查...
内容提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有一个从政治一体化到文化多样性、从文艺的“二为”方针到审美自足论、从集体共识到个人化叙事、从开放的多元到单向度的多元的发展...
内容提要 :当代西方社会理论家吉登斯提出了生活政治学,我们则倡导源自中国传统的温和的生活政治智慧。生活政治智慧本身就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把握和处理多民族实践的内在资源...
摘 要 :当今世界范围内开展的文化遗产运动旨在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这对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出了新的命题与挑战。跨境共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包含民族国家...
摘 要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旅游商品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开发价值,甘洛县彝族手工刺绣在样式、种类、绣法及适用场合等方面都独具特色,承载着丰富的收藏价值、文化价值...
【摘要】民族信任是反映民族关系状况的一个概念,是指不同民族之间相互理解与彼此信赖的一种心理态度及关系状态。民族信任具有信任主体的平等性、信任行为的目的自愿性、信任...
根据国家文物局公布的2018年度博物馆名录,截至2018年底,我国登记备案的博物馆达5354家,其中分布在民族自治地方的博物馆超过550家,绝大多数为国有博物馆。①当前,博物馆作为社...
【摘要】民族观与历史观、国家观、文化观紧密关联,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对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蕴含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属性及多元一体...
摘 要: 现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史研究中,以1989年《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和1997年《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计划》为核心的事件史梳理已经取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