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间说史 > 历史解密 >

外国人眼中的周恩来:他是中国人的总管家(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4 历史之家 佚名 参加讨论

外交成就
     周恩来担任总理时,兼任外交部长近9年。1958年2月开始,他不再兼任外长,但仍然主管外交工作。他在26年总理生涯中,以超乎寻常的精力、才能和智慧,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作出了全面而杰出的贡献,堪称中国外交第一人,被尼克松称为“世界头号外交家”。
     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坚持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的基本立场,是周恩来处理外交问题的出发点。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房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就是要废除不平等条约,维护国家独立,坚持独立自主。将这一方针具体化的是周恩来。新中国成立后头几个月,周恩来继毛泽东之后到莫斯科,主持同苏联的谈判,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个条约一定程度上否定了雅尔塔会议损害中国权益的协定,否定了国民党政府同苏联签订的不平等性质的条约。它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地、平等地与世界大国打交道,解决外交问题的一个成功范例。
     和平共处是新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是周恩来外交思想的核心。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周恩来首先提出来的,在国际舞台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和长久的生命力。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的万隆会议,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出席,将会议当做宣传和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大舞台,缓和了中国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的紧张关系,化解了一些亚非国家对中国和平诚意的疑问,为大规模的国家建设赢得了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
     求同存异是新中国外交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周恩来外交智慧最具魅力的一个范畴,是维护独立自主、实现和平共处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呼吁:“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正是求同存异,保证了万隆会议的成功。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之间的坚冰开始融化,保证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根本办法也是求同存异。正如周恩来在欢迎尼克松的宴会上所说:“我们希望,通过双方坦率地交换意见,弄清楚彼此之间的分歧,努力寻找共同点,使我们两国的关系能够有一个新开始。”正是中美接近、中日邦交正常化,为后来的对外开放奠定了良好的国际关系基础。
    政协工作和统战工作成就
     1949年,周恩来担任全国政协第一届副主席,1954年之后担任全国政协第二、第三、第四届主席直到去世,是总管全国政协工作和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领导人。他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善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周恩来致力于祖国统一大业,为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进行了大量基础性、开拓性的工作。早在1957年,周恩来就指出:“香港应该化为经济上对我们有用的港口。”他认为“香港的主权总有一天我们是要收回的”,但是,“我们不能把香港看成内地。对香港的政策同对内地是不一样的,如果照抄,结果一定搞不好”。“香港要完全按资本主义制度办事,才能存在和发展,这对我们是有利的。”在这样的认识指导下,在西方国家封锁中国时,香港对打破封锁发挥了特殊作用。
     为解决台湾问题,1963年,毛泽东和周恩来提出了“一纲四目”的指导方针。“一纲”是:只要台湾归回祖国,其他一切问题都尊重蒋介石与陈诚的意见妥善处理。“四目”是:一、台湾归回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都由蒋介石与陈诚全权处理。二、所有军政及建设费用不足之数,都由中央拨付。三、台湾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须等条件成熟并尊重蒋介石与陈诚的意见,协商决定然后进行。四、双方互约不派人进行破坏对方团结之事。这些认识正是后来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先河。
     周恩来坚持民族团结和民族平等,参与制定并组织实施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为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周恩来认为中国的现代化一定要全面发展起来,一定要所有的兄弟民族地区、区域自治地区都实现现代化,一定要各民族共同繁荣富强。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包尔汉、乌兰夫、老舍,这些不同少数民族的代表人物,都视周恩来为自己最可信赖的朋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