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是一场规模、时间都很有限的边界作战,在惩罚性打击的目的达到后便主动停火后撤。这场反击战的政治意义大于军事意义,作战行动紧密地服务于外交斗争的需要。毛泽东称中印边界反击战是一场“军事政治仗,或叫政治军事仗”。根据我国的和平外交政策和解决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的一贯立场,中央一直坚持中印边界问题应在互谅互让的基础上通过谈判求得公平合理的解决,反对诉诸武力,只是因印度政府企图以武力改变边界现状才不得不以军事打击予以教训。中国在获得胜利后主动撤军,也正表明了以和平谈判解决边界问题而反对以武力改变边界现状的一贯立场。
长期以来,国内有许多人对当年的撤军不理解,很大程度上是不了解那时的国内外形势以及战区的地理和后勤供应的难度,确属“不当家不知财米贵”。在中印边界中国一侧,地形以高山和丛林为主,地势险峻,气候恶劣,交通不便,一年中有半年时间为冰封期,夏季又有泥石流等灾害,这些困难和条件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克服和改造。部队在西藏战区作战,又难以就此补给,后方靠两条长达数千里的砂土路面的高原公路保障供应,一辆运油车驶到前线往往自己就要消耗近半车油,想保障大军长时间对一个大国作战是不可能的。
从军事上讲,青藏高原是中国的西南屏障,从地理上看又成为解放军后勤保障体系的极大障碍。在中印边界地区,运输问题是中国军队后勤体系几乎无法克服的“瓶颈”。印度的总体军事实力上虽然不如中国,在边境地带的运输条件上却比中国有利得多。中印边境印度一侧地势开始渐趋平缓,背后是南亚平原,有条件修建良好的公路网和铁路网。一旦战争变成长久对峙,双方在运输条件方面的差距就会产生越来越大的作用。何况印度是一个有几亿人口的大国,还有美国等大国支持,在边界作战中只损失了一个师的兵力,完全有能力在较快时间内进行反扑。因此,在边境地区速打速撤,获得胜利后凯旋而归,我国不仅能很好地显示和平诚意,被一些外国舆论称为“潇洒之极”,在军事上也能居于主动而避免陷入被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