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7年夏季,中国国内各地出现了大规模的武斗和冲击军事机关、抢夺武器的情况。在这种形势下,印度军方为对中国进行战略侦察,出动了2个旅的兵力(山地步兵第112旅和炮兵第17旅),于同年9月11日至14日在中锡边界的乃堆拉山口向中国方面发起攻击。驻西藏的人民解放军部队在内外受到严重压力,处境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坚守阵地,对印军的进攻给予了坚决的回击。印军的攻击被粉碎后,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指示和以往的惯例,中国边防部队又通知印军派人前来中国境内,取回了遗弃的武器和几十具尸体。此后,印军未再向中国阵地发起攻击。
1968年,印度表示了同中国改善关系的愿望,此后中印双方军队在中锡边界(锡金当时还是印度的保护国,1975年被印度将其并吞为自己的一个“邦”)的武装冲突也随之停止。1976年中印两国恢复互派大使,随后两国的直接贸易和人员往来也逐步恢复。
1979年2月,印度外长瓦杰帕依访问了中国,邓小平在接见他时指出:“中印两国应该求同存异,世界问题可以通过友好协商,互谅互让,公平合理地一揽解决”。针对中印边界争端,邓小平根据毛泽东、周恩来当年确定的方针提出了“一揽子解决方案”,向瓦杰帕依提出:中国在东段让,印度在西段让。邓小平同时还表示说,话又说回来了,如果我们这一代人达不成协议,让下一代人解决。
邓小平对中印边界问题的这一表态,集中体现了新中国几代领导人对解决这一复杂历史问题的远见。考虑到当地的特殊情况,以及中国的战略全局和国家建设的长远需要,中国希望能以互谅互让解决中印边界问题,如果短时间内解决不了,也可以采取维持现状、拖下去的方针。中印之间维持一个长期的和平局面,有利于国家的安宁和建设,符合中国人民长远的根本利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