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七七卢沟桥事变经过,1937年7月7日爆发的卢沟桥事变,被看做是八年抗战的开端,然而对于1937年的中国来说,这却是一场迟到的事件。中国抗战史的源头应当追溯到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关东军在柳条湖制造的爆炸翻开了中国东北十四年沦亡的第一页。关东军试图在苦心经营的“伪满洲国”和国民政府之间建立一个缓冲地带,奉天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奉命开始了“华北工作”。 1935年10月,“中国通”土肥原贤二亲赴北平,展开针对国民党29军军长宋哲元的工作。关东军司令部发布命令,最迟在11月中旬,对宋哲元工作必须取得进展,但土肥原的华北之路并非想象中那么顺利。与日本军政界有着微妙关系的殷汝耕在土肥原的鼓动下宣布自治,疲于周旋的宋哲元建立冀察政权,土肥原亲赴北平的努力换来两个政权,在可进逼南京,可退守满洲之间,“华北自治”满足了关东军的要求。 自从“九一八事变”之后,在北平,“每一个春天总要重新发现一次战争的阴霾的”。可是1937的春天,“一种稀有的平静空气”弥漫于中日之间。3月,日本组成了一个由实业家和银行家的经济使团来中国访问,还得到蒋介石接待,他们后来也做了一个非常乐观的报告。 不过,还是有人从这个平静得有些诡异的空气中嗅到了令人不安的气息。1937年5月,英国记者詹姆斯·贝特兰(JamesBertram)从华北出发到日本,临行前,那位后来曾担任蒋介石政治顾问的著名的中国通欧文·拉铁摩尔,有些忧心忡忡地对贝特兰说:“这太像1931年了,太平静了,平静得不能让我们放心,我们怕又要见到一个‘九一八’!”说这句话的时候,他大概也没有想到,两个月后,他的预言竟然成了现实。 秦德纯与胡适等人的会面也有饯行之意。6月中旬,胡适、傅斯年等人接到邀请,让他们7月中旬赶到庐山,参加“庐山谈话会”。邀请是蒋介石发出的。1937年5月27日,蒋介石、汪精卫等大批党政军要员上了庐山,商讨抗日之事。为了广泛听取意见,国民党决定,以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汪精卫和国民政府行政院长蒋介石名义,邀请各党派、各民主团体、各界名人前来庐山。按照会议安排,第一期谈话会以华北代表为主,所以胡适等人也在先期邀请名单里。 日军在丰台一带频频演习,华北局势将走向何处?所以秦德纯决定在胡适等人动身之前宴请这些文化界名流们,也借此探测一下南京中央的态度。当时有北平法商学院教授陈豹隐、《益世报》社论主笔兼南开大学政治系教授罗隆基等人。胡适后来回忆,他与罗隆基当时还因为一些看法不同产生争执。虽然天气酷热,但这些忧虑时局的学者们还是从下午一直讨论到夜色深沉。不过从这场饯行宴回来不到两小时,“卢沟桥事变”就爆发了。平汉线不通车,胡适由津浦路南下,到了南京,最终辗转到了庐山。 时光拉回到75年前,7月的北平,也是一幅“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背景迥异的各派人士,纷纷通过各种渠道打探消息。7月6日这一天,今井武夫受邀出席前国务总理靳云鹏秘书陈子庚的家宴。陈子庚的家在鼓楼附近,没想到宴会刚开始,便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时任冀北保安总司令的石友三穿着中式长袍翩然而至。不邀自来的石友三显然是冲着今井武夫来打探消息的。他见到今井武夫劈头就问:“武官!日华两军今天下午15点左右在卢沟桥发生冲突,目前正在交战,武官知道这情况吗?”今井武夫矢口否认,然后追问石友三消息来源,石友三不肯透露,只关心保存自己实力的他匆忙表态:“即使日华两军果真发生全面战争的话,驻在北平北郊黄寺的我的部下,对日军是不怀战意的,所以请你务必尽力不叫日军攻打他们。”未久就告辞而去。这位被讥为“倒戈将军”的石友三以善投机钻营、反复无常著称,一生中三次背叛冯玉祥、两次背叛蒋介石,一直到1940年公开投敌,最终被诱捕,活埋于黄河边。 7月7日22:40神秘枪声 当秦德纯在面临中海的一个亭轩上与胡适、傅斯年等人忧心忡忡地讨论北平局势的时候,一支日本队伍正在京郊丰台一带进行军事演习,正是他们的军事行动引燃了持续8年之久的中日全面战争的爆发。 “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没有月光。星空下,可以隐约看到远处宛平的城墙和附近不时移动的中国士兵的影子。这是一个寂静的夜晚。”在1937年7月7日的日记里写下这段话的人叫清水节郎,他是驻丰台日军第一联队第三大队第八中队中队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