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治校 1946年1月29日,文学院教授闻一多, 为研究生王瑶毕业事宜致函梅贻琦(字月涵)—— “月涵校长、光旦教务长先生大鉴: 中国文学部研究生王瑶申请举行毕业初试。兹定于二月十五日下午三时起在办事处举行该项初试。谨将有关事项开陈于后,即乞核定。 嘱文书科办通知,并乞嘱事务组届时照例预备茶点。至纫公谊,敬颂,道安。” 这封短笺,让厦门大学教授谢泳如今感慨万端:“从‘乞嘱事务组届时照例预备茶点’一语,可以想见当时教授的气派。” 梅贻琦接到公函,批示:照办,琦。 “照办两字,可见教授地位之高。”谢泳说。 这地位,就是联大倡导的“教授治校”。 西南联大部分教授 1952年,艾森豪威尔出任哥伦比亚大学校长, 他在致词中称教授们为“雇员”, 后来的诺奖得主物理学教授拉比说了一句名言: “教授不是哥伦比亚的雇员,教授就是哥伦比亚大学。” 但梅贻琦有句名言,比拉比说得更经典:“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梅贻琦说。 那时大学教授可以自由流动, 只要有才有实力,不必害怕校长, 觉得这所学校不爽,换一所同样教。 梅贻琦很清楚:“是因为有了教授才有大学,而不是有了大学才有教授。” 所以,他极其推崇教授治校。 张狂不羁的刘文典 尊重教授,是办好大学的第一要事。 所以西南联大成立了教授会。 教授会是联大最高学术机构, 由教授和副教授选举产生,处理学术事务。 教授会每年选出11名代表,参加校务委员会。校务委员会还包括校长、学院院长、教务长、训导长和总务长, 大家一起商讨学校大事,制定各项规章。 校委会秘书长是中国文学教授杨振声,教务长是社会学教授潘光旦,建设长是教育学教授黄钰生。 “校务委员会中绝对没有非教闲杂人,所以也就没有外行领导内行的问题。当年联大每决定大事,都要先考虑教授们的反应,看看能不能过了他们这一关。”谢泳说。 教授治校,不仅体现了对高级知识分子的尊重, 也最大程度地激发了他们对教育事业的参与。 吴宓 联大学校里流传着一首诗: “大概或者也许是,不过我们不敢说。 可是学校总认为,恐怕仿佛不见得。” 这首诗说的就是校长梅贻琦。 梅贻琦在种种事情上从不断然决定, 而喜欢用这些词语来谨慎表达意见。 教授们提出管理学校的策略, 梅贻琦发表意见通常只说三个字:“吾从众。” 但每一个“吾从众”后,处事却极其坚定。 所以梅贻琦便有了“寡言君子”的雅号。 正因为梅贻琦的无为而治, 教授治校才得以成为西南联大的标志。 陈寅恪说:“假使一个政府的法令,可以和梅先生说话那样谨严,那样少,那个政府就是最理想的。” (责任编辑:admin) |